在古希臘寓言《刺猬與狐貍》中,詭計多端的狐貍想了無數“妙計”,要困住刺猬。雖然刺猬懂的沒有狐貍多,但它遇到危險就縮成滿是尖刺的圓球,每次都逢兇化吉。
著名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把人分成狐貍和刺猬兩大類。狐貍型的人習慣一心多用,把一切都復雜化;而刺猬型的總把復雜的世界單純化、基本化。管理學大師吉姆?柯林斯也指出,刺猬型的人因為擁有敏銳的洞察力,才能看穿復雜的萬物表像,找到潛藏在世界中的運作本質。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達爾文都在此列。
美國連鎖藥商華爾格林(Walgreen),從1975年到2000年的累計股票回報率竟勝過大盤績效15倍之多,表現凌駕于奇異、可口可樂等大企業。關鍵原因非常簡單——成為最好、最便利的藥店,在每一位顧客光臨時,都從中獲取高利潤。在此基礎上,柯林斯進一步整理出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刺猬原則。
發掘能熱情投入的事業。例如,剃須刀制造商吉列的主管在做市場定位時,放棄即用即丟的拋棄式產品,決定開發昂貴的系列產品,因為公司對拋棄式的廉價刮胡刀毫無熱情。
找出使公司獲利的關鍵因素。做到這一點,需要仔細研究公司的經營模式。比如,紙制品公司金百利克拉克發現,將獲利重心放在消費品牌上,比放在工廠上更不容易受淡旺季影響,所以無論景氣好壞,都有利可圖。而在2013年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富國銀行,當時正值美國開放金融自由化,它敏銳地感覺到將有越來越多的銀行把業務商品化,富國銀行難以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得利,該行于是果斷把獲利重心從每筆貸款的平均獲利,轉而放在每位員工的平均獲利上。
努力做全球頂尖。根據企業能力,了解自己的哪些專長能達到世界頂尖,并始終如一地深耕,以致經久不衰,因為恰恰是那些踐行專注、簡約、極致的企業最后屹立不倒。比如,德國伍爾特,一家以生產螺絲、螺母等連接件產品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卻在全球80個國家擁有超過400多家分支機構,幾乎染指所有行業,去年的全球銷售額更達到了97.4億歐元。再如德國普瑞公司,數十年來只做汽車動力電池的BMS系統,如今已成寶馬純電動汽車的“鐵桿”供應商。他們把人們看來很不起眼的小產品做到了無人能及,實在令人敬佩。
企業從優秀到卓越一般要花上4年時間,才能厘清自己的刺猬原則,此間可以通過成立委員會,圍繞上述三個方面提出組織面臨的重要問題,進行對話和討論,再由主管制定營銷決策,以調整經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