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央企負責人薪酬再度成為爭論焦點。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于“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部分,提出“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2014年8月,中央出臺的《中央管理企業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關于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被外界稱為央企限薪令。據報道,根據此次降薪方案,帶有行政級別的央企高管年薪降到過去的40%,即打四折,最高不超過90萬元。而在此前,中國農業銀行行長、中國工商銀行行長皆公開回應,稱將堅決落實央企高管降薪決議。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在達沃斯論壇上也表示支持央企高管限薪,說國企領導者的意義不在自己賺錢,而是把公司發展好,如果國有企業的領導者想賺大錢,最好離開這個平臺。
如果與同級別行政官員比,央企高管薪酬無疑是高的,所以支持限薪者認為,作為同樣享受行政待遇的央企高管,不應享受過高薪酬;但另一方面,作為真正的銀行家或企業家,這樣的薪酬水平并不算高。彭博社最近一篇報道稱,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去年年薪200萬元,還不到摩根大通董事長戴蒙的2%,而工行的利潤是摩根大通的兩倍,姜建清不但沒受到獎賞,他的薪水很快將被下調到60萬以下。甚至有國外網友評論,從中國進口CEO的時機到了。國內很多網友則認為央企利潤來源于壟斷地位,并非高管經營能力所致,并且央企高管一方面享受行政級別待遇,另一方面卻獲得高額薪酬,現有央企薪酬制度并不合理。但如果限薪或降薪,勢必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國企優秀人才的流失、降低高管工作積極性、加劇道德風險引發腐敗。
如果把經營企業比喻為蛋糕的話,限薪相當于規定可拿到蛋糕的上限,避免做蛋糕的人給自己不合理地多分,但如果不解決誰可以享用、誰能決定蛋糕分配機制的話,這種人為劃定分配限額的做法效果甚微。對國有企業領導人來說,除了顯性的薪酬待遇以外,職位本身的控制權會帶來更多隱性利益,國企領導可利用控制權建立利益輸送渠道,比如成立關聯公司、任命關聯人員、職務消費等,高管這些行為會損害企業價值,卻又很難被監督。所以單純的限薪舉措,將帶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會導致劣幣驅逐劣幣,即那些真正有能力在市場上獲得高薪的企業家,則會跳槽到外資或民營企業,留下的更多是能力較差的高管;而道德風險則是高管利用企業控制權謀取私利,尤其當合法收入與其貢獻極不匹配時,高管更加會有這種心理,典型的如云南紅塔褚時健、華潤集團宋林等。
要實現給國企高管薪酬合理定價,大前提還是要理順國企產權及公司治理結構、理順國企負責人任命機制,要對競爭性國企市場化改革,一方面是人員任免的市場化,另一方面是經營的市場化。
人員任免市場化要實現國企高管“去行政化”,國企高管的身份應該明確定位為“職業經理人”,取消國企行政級別概念,不能既是政府官員又是企業家。從目前央企薪酬改革方案來看,也正朝“去行政化”這個方向邁進,職業經理人和享受政府官員待遇的央企負責人薪酬分開管理,政府官員身份不能享受市場化待遇,職業經理人可以按照市場待遇,央企負責人可以自己選擇,愿意待在政府機關還是企業。只是“去行政化”說易行難,早在2000年原國家經貿委就發文宣布,取消國企行政級別。但至今國企高管仍存在行政級別。如果不取消現行的國企高管行政級別和任命體制,是無法建立一個有效的央企高管薪酬激勵機制的。經營的市場化則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放開各種市場準入來逐步推進,有了經營市場化,才能考核國企高管的經營能力,實現人才的優勝劣汰,同時能更好促使央企改變用人機制和薪酬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