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德國對1:0戰勝阿根廷捧起大力神杯。與往屆世界杯不同,數據分析成為本屆世界杯的精彩看點。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隊引入專門處理大數據解決方案,進行比賽數據分析,優化球隊配置,并通過分析對手數據找到“制敵”策略;而谷歌、微軟、Opta等IT巨頭亦紛紛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比賽結果。大數據在本屆世界杯威力盡顯。
而在不少家電企業眼中,它們如此描述即將到來的大數據時代:你家冰箱里的水果快吃完了,水果公司會主動聯系你送貨上門;你家的空調出現了故障,售后服務人員會不請自來幫你排除故障……在企業家們看來,大數據蘊含了無限商機,一旦進入比開采金礦還誘人。
美國2014版《大數據白皮書》這樣寫道,“越來越多的私人數據會產生,并在他人的控制下保存,保證數據的安全是當務之急。”而此前,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稱,不少互聯網應用都試圖拿到用戶更大的授權,去獲取你的聯系人、電話記錄、短信、位置等信息,有的企業拿到這些信息就轉手倒賣,讓用戶深受其害。
于是,一個關于大數據的笑話誕生了。比薩店電話鈴響了,客服人員拿起電話:您好,請問我能為您做什么?顧客:我想要一份……客服:煩請您告訴我您會員卡號。顧客:16846146***。客服:陳先生您好!您住泉州路1號12樓120x室,請問您想要什么?顧客:我要一份海鮮比薩……客服:陳先生,海鮮比薩不適合您,根據您的醫療記錄,您血壓和膽固醇偏高。顧客:那……你們有什么可以推薦的?客服:您可以試試我們的低脂健康比薩。顧客:你怎么知道我會喜歡這種比薩?客服:您上周一在中央圖書館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譜》。顧客:那好,我要一份特大號的,多少錢?客服:99元,這個足夠您一家六口吃了。但您母親應該少吃,她上個月剛剛做了心臟搭橋手術,還處在恢復期。顧客:可以刷卡嗎?客服:對不起,請您付現款,因為您信用卡已經刷爆了,您現在還欠銀行4807元,而且不包括房貸利息。顧客:那我先去提款機提現金吧。客服:陳先生,根據您的記錄,您已經超過今日提款限額。顧客:算了,你們直接把比薩送我家吧,家里有現金。請問多久送到?客服:大約30分鐘,不過,如果您不想等,也可以自己騎車來取。我們的車輛自動跟蹤系統顯示,您現在正騎著一輛車號為SB-748的摩托車行駛在解放路東段華聯商場右側……顧客聞之暈倒。
所謂“大數據”,研究機構Gartner給出的定義是,“需要處理能產生更強決策力、洞察發現力、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多樣化信息資產”。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分析與發掘。
美國互聯網數據中心指出,大數據并非單純指人們在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全世界的工業設備、汽車、電表上有無數數碼傳感器,隨時測量、傳遞著有關位置、運動、震動、溫度、濕度乃至空氣中化學成分的變化,海量數據隨之產生。以美國互聯網數據中心定義,中國企業對大數據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消費者信息層面,很大程度上是對消費者行為、需求、喜好信息的掌握,商業氣息濃重,是對大數據較為狹義的理解。
到目前為止,大數據尚未成長出成熟的商業模式,種種關于大數據的美好都是想象出來的,并未落地,一個重要原因是如何保護公民隱私?至今沒有答案。隱私是大數據最容易碰觸的紅線,一旦碰觸必將遭遇抵制。在沒有找到“保護公民隱私”與“商業效益”相平衡模式之前,大數據很難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在理性人士看來,“大數據熱”是互聯網崇拜的產物,中國企業需要重新認識和定位制造業。因此,“看起來很美”的大數據,距離商業化時代的到來至少還有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