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事責任險何以在內地遭遇尷尬?主要是內地上市公司還沒有或者是缺乏對董事責任險的有效需求。最重要的是,上市公司董事們并未承擔相應的責任,當然不需要為他們購買保險了。
首先,內地上市公司的董事們并未真正承擔責任。對內地而言,資本市場起步較晚,許多制度是滯后的,董事責任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的現狀是:當選的上市公司董事們基本上是按照提名其的大股東或者其他股東的意愿行事,在事關上市公司的重大決策上,該投贊成票、反對票、棄權票,基本上并不是他們自己真實意思的表示,他們也無需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而承擔此責任的主要是以上市公司和其大股東為代表的責任主體。
其次,內地上市公司的董事們并未真正很好地履行義務。在日常實踐中,總有那么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們,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不能夠保證百分之百地參加董事會會議,有的還按照相關法規制度的要求委托其他董事代為表決,有的干脆就不出席,事后解釋為因公等確實走不開。而且,即使是參加董事會會議的董事們,也有許多情況下,被上市公司的董秘私下告知大股東的真正意圖,要求其予以配合等。也就是說,董事們無論是外界的干擾,還是自身的職業素質,都不能保證其真正很好地履行董事義務。
再次,內地上市公司的董事們并未真正成為問責主體。可能是內地資本市場起步較晚的緣故,投資者也不夠成熟,在現實的司法實踐中,真正有投資者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們承擔責任的案例還非常少。投資者一般情況下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多投訴或起訴的是上市公司或者是其大股東,要求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基本上沒有要求董事們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而證券監管部門處罰較多的也是上市公司或者是其大股東,對于一些嚴重違規或違法的上市公司董事要么移交司法問責,要么經濟處罰,要么就是市場禁入,而要求其承擔賠償投資者經濟損失的處罰還是比較少。董事們既然不是問責主體,也就不存在為其辦理董事責任險的必要了。
因此,在目前情況下,為上市公司董事們辦理董事責任險只能起到相反作用。董事并未承擔責任、并未很好地履行董事義務、并未真正成為問責主體,我們卻要貿然督促上市公司為其辦理董事責任險,其結果只能是:董事更不愿意承擔任何責任,更不愿意履行董事義務,上市公司背上額外負擔(董事責任險),上市公司董事們有了額外福利和保護傘(董事責任險),更加逍遙自在,更加不負責任。如此一來,就會成為投資者、監管部門、資本市場和整個社會的一個新的災難。
當然,作為曾經的上市公司監管者,筆者并非絕對反對董事責任險。有了董事責任險,說明我們的董事們在真正履行職責了、在真正履行董事義務了、在真正成為問責主體了,這是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具體體現,也說明投資者的進步和監管問責的嚴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董事們自然應當享有董事責任險。當前推動董事責任險的當務之急是:督促上市公司的董事們切實承擔責任。根據責權利對等的原則,其如果確實盡到了上市公司董事應盡的責任,那么,他們有權享有董事責任險。
營造董事履行義務的良好環境,督促其切實履行義務。努力保證董事們能夠有機會真正表述他們自己的真實意思不受干擾,也要加強對不表述自己意思、不參加董事會的董事的追責。
完善法律法規細則,讓董事們真正成為問責主體。這一方面要由監管部門來追究董事不履職的責任;另一方面,由司法和監管部門共同完成對董事不履職或亂履職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追責。
積極宣傳營造董事責任險的實施氛圍。一方面,要督促董事們勤勉盡責,輔之以董事責任險的激勵;另一方面,督促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放手讓董事們履行職責,用董事責任險的保障措施,切實將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從代董事履行民事賠償的尷尬中解脫出來,誰的權利誰用,誰的責任誰負。當然,這方面,監管部門、新聞媒體和投資者,乃至社會各界都應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