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董責險在我國的保險市場難以啟動?人們對董責險保護作用的錯誤觀點,和目前不完善的董事民事責任制度、民事賠償制度以及訴訟費用制度,是造成董責險無發(fā)展空間的主要原因。其實,可將董事責任險與董事的激勵機制結合起來,將董事責任險作為其報酬的一部分,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和經(jīng)營潛能,更好地為公司和股東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董事的責任追究機制包括訴訟方式和非訴訟方式。一直以來,公司法中董事責任追究機制的缺失導致公司、股東或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時,根本無法追究董事的責任,實際上就使得董責險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迄今為止人民法院沒有受理過一起這樣的索賠訴訟。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相關法律、法規(guī)尚有待建立健全、完善。試問,如果立法上沒有一套具體而可操作的“董事責任索賠”救濟機制,實務上沒有一位董事因決策過失而承擔傾家蕩產(chǎn)的賠償責任,哪會有公司或董事去購買“董事責任險”呢?
我國在引入董責險制度時,有必要同步建立完善的董事民事賠償制度以及訴訟費用制度,合理設計董事責任承保范圍,規(guī)定董事適度支付保險費用,并采取期內索賠式保險。比如說保險公司賠錢,必須是被保險人產(chǎn)生民事賠償責任后才產(chǎn)生民事賠款。如果被保險人沒有民事賠償責任,就不會產(chǎn)生民事賠款。
須為過失責任。董責險中被保險人的賠償責任,須基于董事的過失行為所致。所謂“過失”,不論重大過失還是輕過失,皆包括其中。從董事制度的發(fā)展來看,初期董事的組成人員并不要求具備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一般是由具有一定股份的大股東組成。隨著公司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董事責任和義務的強化以及法院對于董事責任的追究,伴隨著股東派生訴訟的增加,對于任職董事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須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和經(jīng)營管理水平。那種在董事會上打瞌睡的董事因為責任的強化而漸漸退出董事職位,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經(jīng)營管理知識和經(jīng)驗的人員,董事的職業(yè)化趨勢日益明顯。董事成為一個風險與收益、權利與責任高度對稱的職業(yè)。
保險人的除外責任范圍不宜過寬。所謂保險人的除外責任,是指保險人不承擔保險賠償責任的范圍。從廣義上說,保險條款中沒有列明的危險事故都屬于除外責任。從狹義上來說,除外責任是對保險單中列明的危險事故的限制。對保險公司所擬定的保險條款而言,在規(guī)定保險責任條款的同時,又明確規(guī)定保險人不承擔保險責任之情形,這些不承擔保險責任的規(guī)定即為保險人的除外責任。
保險合同的設計應符合實際。保險合同內容的設計要能夠準確把握董事在中國所面臨的職業(yè)風險。從保險公司推出的董責險條款來看,存在簡單翻譯外國董責險條款的現(xiàn)象,比如引入了諸多中國法律中并不存在的概念。像我國公司法律并未規(guī)定公司補償制度,但保險條款中卻直接規(guī)定了以公司補償為基礎的公司補償保險。又如引入個人破產(chǎn)、性騷擾、歧視行為索賠等概念,這樣生搬硬套的條款導致董責險在中國很難有市場。同時,董 責 險 的 承 保 范 圍 過 窄,導致了董責險對公司并無實際意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司購買該責任保險的熱情。
從董事責任險本身來說,未能大規(guī)模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除外”條款,比如,不包括內幕交易、欺詐、犯罪、惡意或故意行為,以及違反法律法規(guī)、公司章程的行為導致的罰款或懲罰性賠償,保險公司不負賠償責任。從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人的情況看,目前的主要風險之一即是被罰款,而保險公司對此不負賠償責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該險種的吸引力。而且,即使投保了董事責任險,如何界定其行為是否是故意、欺詐等,也存在很大難度。加之,保險公司關于董事責任險的產(chǎn)品品種比較單一,也不能滿足上市公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