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創立的起點各有不同,但是從創始人如何開始創業的角度看,以筆者在《董事會》發表的60家企業案例研究為例,大致可以分為天生、蓄意和機遇三類。
天生創業者
沒有過正式工作直接創業就取得了成功者,可謂天生創業者。最為天生的創業者也許非比爾?蓋茨莫屬。蓋茨從哈佛退學創業,在“一個甚至都不存在的行業里”(蓋茨父親語)締造了微軟公司。1975年微軟成立時是蓋茨和艾倫兩人的合伙企業,1981年進行私募后改制為公司。
與蓋茨非常相似的天生創業者是扎克伯格。2004年1月,在哈佛上大二、不滿20歲的扎克伯格支付35美元,注冊了thefacebook.com,以每月85美元的價格租用了電腦服務器存儲空間。
不僅是現代性的IT和互聯網產業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傳統行業中也有這樣的成功創業者。英格瓦?坎普拉德從少兒時代開始就進行一些小打小鬧的批發轉零售類小生意。1943年,17歲的坎普拉德在其中學畢業要進入商學院讀書之前,用父親給的一筆“學習獎金”創建了宜家。
成長于大蕭條時期的山姆?沃爾頓,從高中時期開始就送報紙賺錢。上大學時,他主要是靠送報紙賺錢支付學費及生活費。1940年沃爾頓從密蘇里大學畢業,曾打算到賓西法尼亞的沃頓金融學院繼續深造,但因為無法憑借打工積攢夠學費而放棄了。于是,他應聘到了當時美國零售業龍頭彭尼公司的一家分店工作。18個月沃爾頓參軍。1945年復員后,他投身零售行業,開店創業。
ZARA創始人阿曼西奧13歲時終止了學業,從學徒身份開始工作。1963年,在紡織和服裝行業打拼了近15年后,27歲的阿曼西奧想要獨立創業。他的基本想法就是省去中間商環節,自己采購原材料、生產服裝后直接銷售。阿曼西奧說服一家服裝店老板同意,如果能夠生產出來與其他供應商質量一樣而價格更便宜的服裝,就從他這進貨。
戴爾和坎普拉德一樣,天生生意頭腦,打小就會賺錢。12歲時戴爾就倒騰郵票賺了2000美元。1980年,15歲生日的時候,得到一臺蘋果電腦,拿回家后他就拆了又重新組裝上,從此鼓搗電腦成了一大愛好,并從這里尋找到了商機。1984年,大一學生戴爾創建了戴爾公司,買來零部件組裝好電腦后,賣給同學。資本金1000美元,是德克薩斯州法律所規定的最低資本額度。
蓄意創業者
蓄意創業者的典型代表當屬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貝佐斯懷揣創業夢想而工作,從工作中積累經驗、發現機會,經過理性分析有條不紊地走上亞馬遜的創建之路,也許比蓋茨和扎克伯格等人的創業歷程缺少“天才”性質的故事和刺激性,但有更多的可學習之處和可復制性。1986年大學畢業后,本著為自己創業做準備,要“先學學如何做生意,學著了解一下這個世界是怎么運轉的”的想法,貝佐斯沒有選擇英特爾、貝爾實驗室等大機構,而是進入一家小公司。1990年,26歲的貝佐斯以副總裁職務加入了Shaw公司,組建并領導一支24人的團隊,負責探索新市場機會。正是這一工作,讓他發現了創建亞馬遜的商機。
惠普公司也是有計劃創業的結果。兩位創始人帕卡德和休利特,大學時就決定一起創業,193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后,作為創業的準備,帕卡德去通用電氣工作,休利特去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電子工程碩士學位。1937年兩人開始籌備創業,1939年創立惠普。
1900年生于廣島的吉田五郎,小學時得到了一部照相機,十分迷戀,并將之拆開來再組裝回去。他試制照相機的想法得到了妹夫內田三郎的支持。1933年,兩人創立佳能。
鬼塚喜八郎與沃爾頓類似,都屬于二戰復員后進行創業的一代。沃爾頓投身于他于戰前已略有熟悉的商業,鬼塚喜八郎則從分析戰后日本的市場需要出發。二戰后,日本想通過體育來激發青少年的精神和斗志,當時的孩子們想要運動卻得不到運動鞋。1949年,30萬日元資本金、4名員工的鬼塚公司開始專業生產運動鞋。
水野利八12歲時從小學退學,到大坂打工。1903年,19歲的水野利八看了京都三高棒球俱樂部的比賽后,被棒球的魅力吸引,決定創辦體育用品商店。1906年,他和弟弟創立了“水野兄弟商會”,銷售棒球等,1910年更名美津濃商店。
多數古典企業大亨都可歸為蓄意創業者,他們從學徒和打工開始,逐漸積累起自己創業的資本和能力。1810年,16歲的范德比爾特,憑借父母的100美元購置一艘帆駁船開始創業。洛克菲勒在經過了3年的打工歷練后,18歲時開始與人合伙創立公司。卡內基歷經過紡織廠童工和電報局職員之后,進入賓西法尼亞鐵路公司工作,逐漸從鐵路公司經理人轉身為投資人,最后成為締造鋼鐵偉業的企業家。愛迪生照明公司機械師福特業余研制汽車,最終創立了福特汽車。鐵路公司的火車站代理西爾斯從業余小販開始,發展出一個西爾斯商業帝國。
機遇創業者
機遇創業者可以分為發明和發現兩類。發明者,自己發明或研制出來了,有了創建企業的機會,但能否成功發展好還要看其他各方面的條件。發現者,是發現可以利用的新技術或新機會而成功創立企業。
可口可樂發明人彭伯頓最后窮困潦倒,藥店商人坎德勒取得了可口可樂專利后,締造了可口可樂公司。與彭伯頓同樣是藥劑師出身的育兒奶粉發明者亨利?雀巢,公司運作能力稍強一些。1836年,24歲的他結束了藥劑師學徒生涯,1839年獲得藥劑師執業許可,1867年創立雀巢公司的主要前身育兒奶粉公司,7年后賣掉。
憑借一種發明而創建企業,并能讓企業按自己意愿傳承和發展下去的成功創業者典范當屬歐萊雅創始人舒萊爾。1907年,28歲的舒萊爾應一家理發店的邀請開始研究染發,研制出第一代合成染發劑。次年他申請了專利,開始晚上研制產品、白天一家一家理發店地跑去銷售。1909年,他創立了歐萊雅。
1904年,不滿10歲的松下幸之助到大阪打工。1910年,進入電燈公司做見習工。他一直研究新型燈泡插座,曾把自己做出來的新型插座拿給公司主管看,但被否決了。不服氣的松下幸之助辭職。1918年,他創立了松下電氣器具制作所,生產燈泡插座。
索尼公司創始人井深大,學生時代就是無線電愛好者。1933年大學畢業,工作12年后,創建了索尼。
自身沒有什么高超發明,但是在工作中發現新的商業模式和業務機會,從而成功創建起自己企業的典型代表,是麥當勞公司創始人克洛克和星巴克公司創始人舒爾茨。兩人都是苦孩子出身,從打工開始職業生涯,都是先做了經理人,在工作中發現機會后再自立門戶開始創業的。麥當勞和星巴克的品牌都是收購來的,都是原所有者無心或無力做大的情況下,在新公司創始人的精心設計和有力執行之下成長為巨型公司和國際品牌的。
克洛克從紙杯銷售開始,進入能夠帶來更多紙杯銷售的多頭奶昔攪拌機銷售,再進入能夠帶來更多奶昔攪拌機銷售的連鎖快餐經營。舒爾茨通過經銷咖啡研磨機發現并加盟了星巴克,在改造星巴克遇阻后離職創建了天天咖啡公司,然后收購和重組了星巴克。克洛克展示出了一幅實干家“路越走越寬”的連續創業圖景。舒爾茨的星巴克傳奇,則是一個現代公司治理體系下企業創立過程的典范故事——偉大的點子和投資者支持。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