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教育作為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五大領域之一,能有效培養幼兒探究興趣,發展幼兒探究能力。在日常生活滲透科學教育,教師和家長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蘊含的適合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生活因素,注意緊扣幼兒年齡特點,把握幼兒科學的學習特點,讓幼兒在活動中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并積累相關的科學經驗。
[關鍵詞]科學教育;親歷探究;探究能力;科學知識
科學教育作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五大領域之一,是幼兒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科學教育環境,讓幼兒探究周圍自然科學現象的指導性綱領。幼兒由于年齡比較小,以形象思維為主,科學探究是引導他們認識周圍科學自然現象的重要過程。
一、細讀《指南》,有效指導幼兒親歷探究過程
《指南》是指導幼兒教師開展工作的指導性綱領。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探究的興趣,發展幼兒初步的探究能力。《指南》中關于科學探究的目標分為橫向目標和縱向目標,橫向目標主要是三維目標,即“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這個目標從情感態度、方法能力、知識經驗三個維度來闡述。在解讀時,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如幼兒科學探究中的首要目標和前提性目標“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就是讓幼兒能在學習生活中主動去探究,如和父母散步或外出時,能對一些動植物、自然現象等進行探究,而這個探究的過程可以停留在感性的認識階段,并不需要幼兒知道具體的科學概念,也不需要對幼兒進行科學概念的原理分析,它主要強調讓幼兒產生興趣,能認識周圍的事物或現象。《指南》關于科學探究的縱向目標,緊扣幼兒的年齡特點,詳細地描述了科學探究的具體目標。例如3-4歲的目標是: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喜歡問各種問題,或好奇地擺弄物品。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主要是興趣的培養,讓他們產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教師如何根據《指南》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探究?如動植物的探究,幼兒階段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指南》提出要讓幼兒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因此,教師就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開展不同的探究。如3-4歲就可以引導幼兒認識幼兒園常見的一些植物名稱和特點,還有平時一些常見的小動物的名稱和特點,教師要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問各種問題時,要耐心地解答。5-6歲幼兒在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時會有很多為什么,如螞蟻的家在哪里?它喜歡吃什么?螞蟻長什么樣子?螞蟻有觸角嗎?螞蟻生活在哪里?螞蟻是如何分工的?下雨了,螞蟻為什么要搬家?等。而且有些幼兒會就某個動物或植物問許多問題,這時,教師就要巧妙引導,既保護幼兒的探究興趣,又讓幼兒能主動探究。
二、緊扣日常生活中滲透科學教育,讓幼兒親歷探究過程
《指南》明確指出:“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為了在日常生活滲透科學教育,教師和家長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蘊含的適合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生活因素,讓幼兒在活動中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并積累相關的科學經驗。
如“有趣的水滴”,不少幼兒都接觸過水,如在家里刷牙、洗手、洗澡等會用到水,下雨天能見到天空落下的雨滴,也能看見房子上滴落下的水滴,于是,幼兒容易產生疑問:水滴是哪里來的?水滴會流到哪里去?幼兒科學探究并不是要讓幼兒記住一些科學概念和科學術語,也不是要將探究引入很深的內容里面,而通過一些生活現象,引導幼兒獲取一些感性的生活經驗,促進他們獲取周圍事物和現象的一些關鍵性經驗。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水滴的顏色、水滴的味道、哪里會有水滴,進而了解水往怎樣的方向流動。當幼兒對水滴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之后,教師還可以趁機引導幼兒做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如水是怎樣流動的?如何讓水往不同的方向流動?如何控制水流動的速度?水滴在不同材料和質地的物體表面運動一樣嗎?這些探究活動就是將日常生活現象引導到了科學探究上,而且操作過程又不會很難,適合幼兒的活動特點,他們容易在快樂的活動中感受探究的樂趣。
三、緊扣幼兒年齡特點,支持幼兒親歷探究過程
幼兒由于年齡小,知道的東西比較少,對一些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喜歡擺弄物體,容易犯錯,注意力容易轉移,因此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并能鼓勵幼兒持續探究。《指南》指出:“真誠地接納、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在一些探究活動中,有可能幼兒會將活動的場所弄臟、弄亂,甚至有些幼兒會不小心破壞一些物品,教師要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這些行為,但教師要在幼兒探究完之后,引導他們收拾、整理好。只有這樣,幼兒才會用積極的心態參與后面的探究活動,獲得探究的信心。
如在引導小班幼兒開展科學探究“冷和熱”時,如何讓幼兒通過觸覺感知物體熱和冷的同時,產生好奇的探究心理?如何讓幼兒探索簡單的降溫方法,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發現?在開展探究時,教師在上課前先將兩杯水提前一杯放在室內,一杯放在室外,然后帶領幼兒去比較,為了驗證兩杯水溫度不一樣,教師可以讓幼兒去觸摸,從而讓幼兒感受溫度,然后在與幼兒的討論中初步理解是室內室外溫度不一樣造成的。當幼兒對探究的活動產生興趣時,教師應該及時引入活動主題:“如何讓熱水變冷?”教師在幼兒的桌上放了一杯溫水,然后對他們說:“一杯熱水要放上好一會兒才能變冷,有沒有辦法讓它快一點變冷呢?”幼兒紛紛說出了方法,有的幼兒往杯里吹氣,有的幼兒拿起了扇子往杯里扇了起來,有的幼兒將旁邊的冷水往熱水里倒了進去……課堂上熱鬧了起來,同時,有些幼兒直接玩和主題不相關的活動了,桌子上不時有水流出來,此時,教師并沒有讓探究活動停止,而是提醒一些幼兒不做其他無相關的活動,同時,對幼兒的一些操作方法進行指導,并和幼兒認真地做探究活動,觀察實驗結果,在教師的幫助下,幼兒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也說出來生活中爸爸媽媽讓熱水變冷的方法。
四、把握幼兒科學的學習特點,讓幼兒親歷探究過程
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科學學習的特點同中小學生的科學不同,是通過幼兒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來進行的,而且幼兒所獲得的科學知識也是比較感性的,并不深入科學的實質,目的在于讓幼兒通過活動愛上科學探究。《指南》在這部分的教育建議中強調了這一點:“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抓住活動特點引導幼兒經歷探究過程,包括幫助他們提出值得繼續觀察或探究的問題,或教師結合探究過程提出適合幼兒探究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猜想或驗證,讓幼兒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想法,驗證他人的想法等。
如在探究“月亮被偷了”時,如何讓幼兒知道哪些物體會發光,知道人造光和月光的不同?如何通過做“小燈泡發光”實驗,讓幼兒知道燈泡發光的原理?由于此活動是大班的探究內容,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活動能力和初步的判斷能力,因此,教師可以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幼兒親歷探究過程。課堂上,教師創設情景,“有一個外星人把月亮偷走了,還不讓電燈亮起來了,沒有月亮和電燈,地球上夜晚變得黑漆漆的。”然后教師話機一轉:“月亮被偷了,電燈又不亮,怎么辦呢?你有什么辦法讓晚上不那么黑嗎?”這時,有的說可以將手電筒拿出來打開,有的說可以抓幾只螢火蟲,還有的說可以點蠟燭等。這時,教師及時將幼兒的話題引入到探究的主題,通過出示會發光物體的圖片,讓幼兒結合圖片說說這些光是怎樣產生的,它與月亮有什么不同。這個過程是幼兒親歷探究的重要步驟,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有的幼兒說可以請閃電來幫忙,有的說可以再制造一個月亮等,當幼兒的想象被激發之后,教師進入活動環節,讓幼兒嘗試利用電線和電池,使小燈泡發亮。教師可以先示范正確的操作方法,然后讓幼兒嘗試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幼兒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可以趁機讓幼兒認識到這些材料的用處,并了解人造光和月光的不同之處。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