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體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把學生個性發展列為重要培養目標,提倡學生主動發展,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體差異。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根據他們的個體差異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而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達到發展學生個性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體育;個性發展;關注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鮮明個性特點,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種人才。初中階段學生的個性正處于發展完善時期,其個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體育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其過程是發展學生個性的理想場所。而且落實素質教育,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也是新的初中體育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一、樹立正確的體育教育觀
傳統的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只是注重對學生各項運動技能和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和體驗,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更無從談起。在學生看來,體育課就是在教師的規定和監督下進行的軍事化、程序化、規范化的訓練,他們要練習同樣的體育項目,達到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否則就是不合格的,這樣的教學形式不管學生愿不愿意、喜不喜歡、樂不樂意,只能被動地接受,甚至要做超出自己能力外的訓練,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使他們喪失童真,體會不到體育鍛煉的樂趣。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科學的教育觀,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用系統的、多維的教育觀代替技術的、單一的教育觀,使體育教學向著多元的方向發展。同時,教師還要樹立新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改變被動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要認識到學生是有思想、有意識、有情感的人,要認識到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我們要轉變以往教師高高在上的觀念,要學會以學生為本,學會了解和尊重他們的情感、溝通、合作等方面需求,既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由單邊教學轉為雙邊、多邊教學,變教師主導為師生互動,使學生在自由、和諧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進而體會到運動的魅力。
二、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不管是教師,還是大眾,都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就是課堂中的權威和中心,教師說的話幾乎不容置疑,而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怎么教,就怎么學,根本談不上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個性發展甚至都不會被人們提起。素質教育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來開展教學,具體到初中體育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體質、特點、需求等,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地認識學習目標,并能夠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去實現學習目標,進而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鍛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體育教師應當設置不同的訓練任務供學生選擇,如能力較好的學生做引體向上,力量不足的學生做水平懸垂臂屈伸,同樣教師也可以把俯臥撐分為單手俯臥撐和雙手俯臥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自由選擇鍛煉的方式。
三、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個性民展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體發育的一個比較明顯的時期,但是每個學生發育的時期各不相同,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身高、體質、力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男生和女生的身體素質也有很明顯的差異,因此他們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各不相同,而且運動能力和運動負荷也大不相同。作為初中體育教師,應當在了解學生個性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比如運動能力強的學生會有優越感,對體育鍛煉充滿信息,而一些體育“差生”則會害怕體育鍛煉,因為自卑和缺乏信心而不愿參加訓練。針對以上情況,教師要區別對待,要為學生安排不同的訓練項目,尤其是對于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多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多鼓勵和表揚他們,使他們逐漸恢復和樹立運動的自信,必要時可以降低他們的動作難度、運動負荷等,使他們看到希望,增加信心,要使他們認識到缺陷是暫時的,是可以彌補的,從而培養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質,使他們的個性向著成熟的方向發展,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