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欣賞課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學會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以及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的課程,美術欣賞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同一堂欣賞課,不同的教師因教學理念、審美理想、知識修養、學生狀況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但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最終目的都是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促進學生人格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教學理念;審美理想;知識修養;學生狀況
一、體現學生主體精神來欣賞
美術欣賞的審美心理一般可分成審美直覺、審美體驗、審美升華三個階段,而直覺性與體驗性是審美的重要特點,如果美術欣賞教學是以教師對作品的評價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觀點,而此觀點并不是學生親自參與體驗得到的,教師要的是學生逐步提高的審美趣味與欣賞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是離不開欣賞者對藝術震撼力的感受和不斷得到審美愉悅的過程,這就要求欣賞教學必須從學生對作品的直覺入手,調動學生的主體思維參與欣賞,注重對作品的主觀感受。如在欣賞《古代山水畫》時,教師要求學生在書中選出一幅自己最喜歡的風景畫,并簡單地描述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學生選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帶著個人的觀點和體驗去欣賞作品,簡單的描述是對作品的初步解讀與感知的過程,然后再提出:為什么喜歡這幅山水畫?這幅畫對你的感觸最深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可思議的地方等一些問題讓學生分組對自己喜歡的風景畫進行討論。在教學中把欣賞與觀察、討論、研究相結合,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培養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并沒有盲目地接受教師的概念和結論,始終帶著個人的觀點與體驗去欣賞作品,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此時的欣賞不僅使學生從中獲得審美體驗,也在學習中掌握了審美方法。
二、美術基礎知識與作品欣賞相結合
美術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美術作品欣賞是培養審美能力的兩個重要方面。美術基礎知識是基礎,是美術欣賞課的基石。美術欣賞是將基礎知識深化、理解的過程。如果美術欣賞課教學只注重對作品的直觀感覺分析,而忽視了美術基礎知識的學習,缺乏對作品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賞方法難以掌握,欣賞能力難以形成;反之,如果只注重欣賞作品,不注重基礎知識,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來評論作品,這種教學方法也不利于學生審美觀念的形成。“像”與“不像”對再現性作品來說,尚有可信,而對于表現性作品,特別是19世紀后的意象作品中的主觀感受和審美理想,才是作品的靈魂所在。若不通過美術基礎知識對作品進行分析,而僅以“像”和“不像”、“美”與“不美”來評判作品,美術欣賞是難以達到效果的,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難以培養的。除了要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外,還要對有關歷史背景及各種美術符號意識、哲學思想、歷史發展及時代精神進行理解。綜上所述,只有掌握基礎知識,人文知識與欣賞作品并重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不是教會學生一些抽象的美術專業術語。
三、欣賞、臨摹、創造三結合
藝術創造與藝術欣賞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推進的,美術作品的形象、色彩、構圖吸引欣賞者的視線,作品或激昂,或柔和,或強烈,使人震撼,作者的情感、情緒、思想、意識從作品中宣泄出來,欣賞者邊看邊思考,根據自己的閱歷體驗理解作品,去改造創造審美形象,使藝術作品帶上獨特的個性創造印記,蒙娜麗莎只有一個,但在欣賞者眼中,蒙娜麗莎是各種各樣的,這就是藝術的“二度創作”。但是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欣賞就是看加上評說,這樣的欣賞課學生并沒有完全體會到作者高超的表現技藝,對于作品的認識只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面上,美術欣賞的理解與體驗,光靠眼看嘴說是不完整的,所以,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腦、手、全方位地體驗作品。除了臨摹練習以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創作練習,促進學生的心靈與作品產生共鳴融合,從中生發自己的感想,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藝術新形象。
四、運用多樣教學手段鮮活美術欣賞課堂
美術欣賞教學離不開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聲光電化的教學媒體要在傳統媒體基礎上進行擴展與補充,拓展了教學時空,優化教學質量。不過依賴太多,反而影響教學質量,有些課涉及繪畫技巧演示分解,需要教師當場操作,上課教師當場講解與演示便于與學生交流,提高學生的感染力與認同感。美術欣賞課教學離不開豐富的圖片、范畫、模型、樣品、實物等教具,當用語言來表述有很大局限時,教具會起到不小的彌補作用。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