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流行語是指由網民創作,一定時期內在網絡中廣泛使用的流行語符號,主要表現為在網絡上出現頻率較高的字詞、短語或特定的句子、符號等。思想政治課教師應適度、有選擇性地在高中政治課上運用網絡流行語,導入新課、闡釋說理或巧妙穿插,既可增強政治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可增強政治教學的時代感和生動性。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力
網絡流行語是指由網民創作,一定時期內在網絡中廣泛使用的流行語符號,主要表現為在網絡上出現頻率較高的字詞、短語或特定的句子、符號等。它作為一種流行語符號,在網絡空間里獲得了長足發展并日益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了強大表現力。同時,由于它簡潔簡明、生動形象、幽默詼諧,深受作為網民大軍主體的青少年喜愛。教師如果在給學生上課時,適時用網絡流行語導入新課,或闡釋說理,或巧妙穿插,發揮網絡流行語幽默風趣的特點,學生定會被教師不同尋常的教學藝術所感染,自然會對教師產生敬佩之情,也就順理成章地喜歡這門課。
一、運用網絡流行語導入新課
高中政治課傳統的導入方法是用熱點時政、寓言故事、漫畫、名人軼事等方面的素材導入新課,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反映效果良好。所謂“導之有法,導無定法”,筆者嘗試引用網絡流行語作為導入素材,在吸引學生探究網絡流行語內在含義的同時,激發學生對政治課知識點的求知欲望,激活課堂活力,提高教學實效。如在講解“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時,筆者導入新課:“曾幾何時,姜、蒜、糖等日常生活用品價格高得離譜,生姜號稱‘姜你軍’,大蒜號稱‘蒜你狠’,白糖號稱‘糖高宗’(筆者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板書“姜你軍”“蒜你狠”“糖高宗”等網絡流行語),價格為什么會上漲?又會不會無限上漲?有什么規律呢?”
網絡流行語的背后往往是一個社會焦點事件,或是一個網絡熱點話題。筆者認為,引用網絡流行語作為課堂導入,實質上是熱點時政導入方法,只不過借助了“網絡流行語”這個學生喜聞樂見的“馬甲”而已。這種結合實際,用“網絡流行語”導入新課的方法,猶如一股清泉活水,激活了高中政治課堂“一池春水”,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使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領會更深刻的知識。
二、運用網絡流行語闡釋說理
不少師生認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知識點大多具有理論性、嚴肅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點,高中政治課堂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詞。而如果能夠在政治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網絡流行語進行闡釋說理,則可以化平淡為新奇,變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結合網絡流行語背后的社會熱點,使政治課教學富有時代感和生動性,有力地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時,筆者舉“樓脆脆”“樓薄薄”兩個網絡流行語,挖掘網絡流行語背后的時政熱點新聞。網絡流行語簡潔凝練,往往僅用三四個字就能概括一個社會焦點事件的全過程,同時還能引人深思。
三、運用網絡流行語調節氣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疲勞、注意力分散的狀況,教師應恰當地運用一些輕松、幽默的網絡流行語來調節一下課堂的氣氛,讓學生的大腦張弛有度,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這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課堂提問,有時出現短暫的冷場現象,可以借助網絡流行語,說:“請大家積極‘冒個泡’,不要‘潛水’?!辈簧賹W生會心一笑,紛紛舉手發言。教師在講評完試卷時,說:“講得不對,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拍磚’。”教學實踐證明,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比較活躍,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也就比較高。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妨用一些無傷大雅的網絡流行語來有意地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雖然運用網絡流行語能夠增強教學活力,但是不能濫用。那么,面對雨后春筍般的網絡流行語,如何棄糟粕、取精華?筆者認為要把握正確導向,選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社會公序良俗的網絡流行語,選擇吸收有思想有創意的健康網絡流行語,比如“拷貝”“黑客”“脫口秀”“山寨”“給力”“不差錢”等詞語。對那些低俗、不健康的網絡流行語,如“TMD”、“SB”等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網絡流行語要堅決丟棄,堅決不用。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