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家庭和幼兒園的生活、同伴間的游戲、社區環境與文化、大眾傳媒等都是幼兒的社會學習源。因此,要讓社會活動更出彩,選取優質題材進行教學最為關鍵。幼兒社會活動中,優質選材是保證教學活動效果的基礎。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挖掘適合幼兒的材料,引導幼兒更加積極、快樂地投入到社會活動中去。教師應勤于捕捉,按需取材;善于挖掘,合理取材,這樣幼兒才能更喜愛、更積極地投入到社會活動中去。
[關鍵詞]幼兒;社會活動;優質選材
一、勤于捕捉,按需取材
1.捕捉正能量。在社會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正能量,并將它發揚光大,讓幼兒學會關心他人,接納、尊重與自己生活方式或習慣不同的人。比如:一次自由活動中,筆者看到班里的孩子在津津有味地學習一些簡單的 “手語”,邊做邊說出它們的含義。發現了這一現象,筆者設計了大班社會活動課《愛心手語》,活動中除了讓孩子學習簡單的手語,還通過ppt讓幼兒觀看“千手觀音”中邰麗華的不幸及通過堅強的努力獲得今天成就的故事,這不僅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讓幼兒在活動中真正了解殘疾人,體會殘疾人不容易,學會了尊重殘疾人和如何對待殘疾人等社會行為。
2.捕捉問題。捕捉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現象,讓幼兒在體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幼兒上下樓梯時,筆者發現孩子們有的走左邊,有的走右邊,樓梯上一片混亂,存在安全隱患。看到此情景,筆者決定設計中班社會活動課《我會排隊》。課伊始,筆者出示一個“球箱”,要求幼兒用最快的速度拿球玩,孩子們蜂擁而至,筆者趕緊利用照相機拍攝下孩子們搶球的視頻。筆者問孩子們發現了什么,孩子們說要想很快搶到球玩有點難。此時,筆者將拍攝的視頻傳到電子白板上,讓幼兒觀看自己的行為,討論剛才為什么覺得拿球很難。孩子們很快意識到沒有規則的不方便,理解了規則的必要性,于是在啟發下幼兒自己商議制定了規則并自覺遵守。筆者讓幼兒再次試著拿球,孩子們通過講秩序排隊的方法,很快大家都拿到了球。幼兒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而是通過實際生活積累相關經驗學習,教師可以通過環境影響、感染幼兒。
3.捕捉情感。教師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幼兒在關愛、溫暖、尊重、信任中獲得安全感,體驗被關愛、被尊重。特別是小班幼兒剛入園時,他們離開父母,接觸到的都是陌生的老師,孩子的情感會低落下來,有時還會產生恐懼感。針對這個問題,可以設計小班社會活動課《抱抱》。收集視頻如:平時好朋友之間開心地抱抱,老師安慰哭的小朋友抱抱他等視頻制成ppt,讓幼兒通過抱抱自己的好朋友、抱抱教師,感受同伴之間抱抱的快樂,體會教師的愛,最后用《愛我你就抱抱我》的音樂,讓幼兒集體感知抱抱帶來的快樂,從而喜歡上幼兒園的生活。
4.捕捉合作機會。《指南》要求多為幼兒提供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的活動,讓幼兒在具體活動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學習分工合作。如:在學習音樂《螞蟻搬豆》后,設計了社會活動《我會合作》,活動中讓幼兒通過看視頻交流、合作玩鋪路游戲等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平時教師要注意多觀察幼兒,及時給幼兒做適當的指導,讓幼兒真正體會合作的意義,增強他們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善于挖掘,合理取材
社會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素材,選出適合幼兒的社會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1.品味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文化也是孩子社會活動的資源。比如:筆者所處地方是長壽之鄉,為了讓幼兒更了解自己的家鄉,可從家鄉的特殊建筑及聞名之地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2.融合其他領域。社會領域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領域。社會學習往往融合在各種學習活動中。教師要真正了解社會領域的目標和學習發展特點,就可以將社會領域的目標自然地滲透、融入到生活、游戲和各個領域中。如:在一次美術活動中,孩子們在畫柳樹,他們一邊觀察,一邊畫著。生1畫好后得意地向生2炫耀。于是筆者把生2的畫給大家評,有的說不太漂亮,有的說這是柳樹姑娘在玩游戲,很漂亮;有的說顏色再圖好點就像是柳樹在跳舞了……
在這次美術活動中發生著社會領域的學習:他們切實感受到人與人的想法可能是不一樣的,各有各的道理,要理解、尊重別人,接納、欣賞差異。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