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工作是中小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管理自然也成為中小學學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學管理不僅要認真勤勉,更要“精細化”。教學各常規環節管理的粗放型與精細化的區別正是導致教學質量差異的關鍵原因所在,精細化的理念應用于常規教學管理中就是用心、精心、細心地做好教案、課堂教學、教學目標、常規訓練、教學評價等工作,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由外延發展轉入實施內涵發展。
[關鍵詞]精細化;教學;管理
一、教學精細化管理的意義
精細化管理是源于發達國家的一種先進管理理念,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以及服務質量的精細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以常規管理為基礎,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精細化管理強調將小事做細,細事做精,它要求每一個步驟都要精心,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每一項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態度,精細是過程,精品是成績。
縱觀各行各行的管理,大多離不開“精”、“細”兩個字。企業上強調細節決定成敗,農業上倡導精耕細作,藝術上追求精雕細刻,軍事上講究精兵簡政,均源于精細的理念。而作為傳承文明、以教書育人為主要職責的學校,追求精細化管理成為學校管理的必然要求。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許多中小學校呼吁“向管理要質量,向課堂要效益”。然而反思我們中小學校的教學管理,發現它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如執行上級文件規定多,制定的規章粗多濫、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課堂教學效益不高等,很難使學校的教學工作納入良性循環、螺旋上升的發展軌道。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小學教學質量發展的“瓶頸”。教學需要精細化管理,教學因精細化管理而精彩。
教學精細化管理作為現代教育形勢下應時而生的更具高效性、科學性和個性化的教學管理理念,是一門依靠細節成功推動整體成功、依靠小目標成功推動大目標成功的教育管理科學,可以有效地推動學校實現卓越,追求完美。精細化教學管理是“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體體現,主要目的就是把看似簡單易做的事情用心、精心、細心地做好。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借鑒運用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進而提高學校教學質量,這已成為學校教學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與迫切需求。
二、教學精細化管理需警惕的誤區
1.注重剛性管理而忽略柔性管理
教學精細化管理需要“剛性管理”, 因為制度制定以后關鍵在于落實執行, 否則再完善的制度, 不能執行或執行不到位也是沒用的。但精細化管理在細化、實踐各種教學規章與管理制度 “剛性”約束思想的同時,又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如果師生對教學推行精細化管理的意義認識不到位, 管理者卻以頻繁的檢查、評比等剛性管理手段或規范制約教師的言行, 將會導致教師表面服從, 內心抵觸。長此以往,必將會銷蝕教師的工作熱情與主動性,無益于教學技能的改進與教學質量的提高。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痕,科學、人文的管理是學校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學校管理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學精細化管理過程中,必須要科學、辯證地理解和執行精細化管理理念,做到剛柔相濟,即既要依托一定的規章制度與組織權威實行教學管理,同時又不能忽略以人為核心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強調將人看作管理的起點和終點,要求教育管理者本著尊重教師、肯定教師、鞭策教師的宗旨,制定能被廣大教師認同和接受的柔性制度,建立有利于促進教師發展的考核機制,有效激發教師的內在激情,引導教師的價值追求。即使批評教師,也要注意場合,講究藝術,做到以情動情、以心換心,讓教師在情感認同中幸福而快樂地工作。
2.注重細節管理而忽略戰略管理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這句話形象而富有哲理,高度概括了細節的重要性,說明了細節不容忽視。重視管理細節,實施精細化管理,這也是精細化管理時代對學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學校教學管理工作一定要重視對細節的思考,在對細節精確把握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規則來執行細節,把小事做精,把細節做亮。
但如果只顧細節,忽視戰略,那就是盲目執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果戰略錯誤,細節再完美也無濟于事。所以精細化管理需要“細節管理”, 但同時也需要“戰略管理”。管理者不僅要讓師生投身于工作、學習細節中, 同時要重視以戰略的眼光引導師生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入到學校的長遠發展之中, 按照學校發展態勢有步驟、有計劃地將細節工作落實做好。
3.注重“巨細無遺”而忽略管理的整體效益
精細化管理要求“精細”,強調各環節的精細化水平達到一種均衡,這樣才能發揮精細化管理的最佳效應。如盲目追求“巨細無遺”,用過多的細節要求、過細的量化考核來卡控師生工作、學習等方方面面,這樣就無異于將學生當成流水線上的產品,將老師當成流水線上的工人,可能導致師生表面服從,內心反感。
另外,精細化管理是以創新為目標的。“巨細無遺”的管理,對學生而言,缺少自我管理的空間和需要,不利于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和習慣的形成,鉗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教師來說,不利于激發其發自內心地貫徹執行學校規章制度的自覺性,容易扼殺教師的工作熱情和與創新能動性。師生的創新精神被壓制,這與精細化管理以創新為目標是相違背的。
三、教學精細化管理在常規教學中的應用
1.教案準備關注每個細節,注重實用性
充分的教案準備工作是上好一堂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傳統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下,陳舊的教案只重視形式,漠視備大綱、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等備課的實質,并且囿于格式、篇幅等形式上的硬性規定,教案的準備成為教師應付檢查的常規工作,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此粗放式的管理,帶來的只能是高耗低效。
精細化管理模式要求教案設計認真關注并做好每個細節,教案由體現科學的“顯性教案”和表現藝術的“隱性教案”組成。下圖有助我們對教案的內容與形成有進一步的理解:
一個完善的教案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活動誕生的前提,教師應高度重視顯性教案的編寫,經過教師個人預設教案、集體備課、形成個性化的預案等環節,形成包括教學重難點、教學目的要求、教學過程、作業布置等內容的完整書面教案。同時,教師的人格、情感、幽默、激情、愛心、教育理念、肢體語言、知識水平、表達能力、教態教法等“隱性教案”因素是淋漓盡致展示“顯性教案”的因子。因此,教師在做到手中有教案的同時要心中無教案。要注重教學的生成性,根據生情班情及時地修改、調整、豐富教案,將“顯性教案”與“隱性教案”完美地結合,在注重共性的同時,更尊重學生的個性,賞識學生的獨特體驗,以自身隱含的大家風范、個性魅力激勵學生奮發,從而使每一堂課都充滿生機與活力。
2.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自主性,致力于打造高效快樂課堂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個人對于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和能力,自主性是對依賴性的一種揚棄。人只有成為自主的人,才會有主體性。發展學生的自主性既是學生成長的要求與獲得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精細化教學管理理念的本質要求。
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學習,打造高效快樂的課堂,其特點是“三個并重”“三個突出”“三個充分”。下圖清晰地展示了高效快樂課堂的特點:
“三個并重”即: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并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并重。“三個突出”即:突出“精講多思”,講到什么程度,如何引導學生思考,需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突出“學生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積極性,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課堂;突出“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具體方法,使其高效自主地獲取知識。“三個發揮”即: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充分發揮教師的激勵作用,把微笑與鼓勵帶進課堂,激勵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地在這個精彩的舞臺演繹自己的人生;充分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3.強調教學目標的多樣性與層次性,以滿足學生發展的個人需求
教學目標指導著整個教學過程,其定位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學目標的單一化,忽視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這種按統一標準設定的千人一面的教學目標,使得學習能力好的同學吃不飽,沒能在原有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得以發展與升華,而一些后進生也因為畏懼目標而放棄學習。
人的差異性決定教學目標與要求應在基于學生個性、文化等差別的基礎上承認多樣性、尊重多元化。當然,根據每個學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現實的,但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上,將學生分為幾個層次,再制定出相應的層次教學目標,并細化成下限目標、上限目標和發展目標,以增強教學對學生個體的針對性,給每個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個人需要,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與運用,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4.常規訓練關注質與量的統一,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圍繞教學內容的常規訓練是教學流程的重要環節。但在實際操作中,訓練數量與質量反差巨大。很多中小學校的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遠遠突破了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鋪天蓋地的作業令學生疲于應付,難以招架,使學生望“業”生畏。不少教師在編制訓練習題時信手拈來,重量輕質,作業設計主觀、盲目、隨意,使學生產生機械乏味之感,既給學生加重了課業負擔,又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符合學習規律且有利于提高質量效益的科學常規訓練應規范化,體現其五性,即目標性、創新性、層次性、實效性、趣味性,如下圖所示:
■
圖3:科學常規訓練的“五性”
科學高效的訓練在發揮實效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有效解決訓練中“質”與“量”不能有機統一的問題。第一,明確目標性。增強訓練的目標意識,訓練的安排應依據教學大綱、某一單元、具體課文、章節來確定。第二,提高創新性。訓練必須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這就要求教師篩選、設計一些適合學生完成的高質量的訓練作業,使學生通過作業練習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第三,注意層次性。訓練難度應具有不同的層次,形成一定的梯度。另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布置一些有彈性且形式靈活多樣的作業。第四,注重實效性。訓練要在“精”“實”“效”上下功夫。所謂“精”就是量少而質高;所謂“實”就是訓練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教材的要求進行,具有較強的實際性;所謂“效”就是注重訓練的效率。第五,講究趣味性。訓練的趣味性將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形成在快樂中做、在做中樂學的良性循環。
5.教學評價注重多元化,突出其激勵功能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及時對師生教與學的狀況作出判斷及評估,并對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利于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是,在傳統的教育觀和人才觀的影響下,我國現行的教學評價方式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采用單一的分數形式,重視量化,關注結果,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在評價內容上,則傾向于對統一編寫的教材內容的檢測,忽略了學生的創造性、情感、態度的形成與發展。這種不科學的評價方式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導致教學活動完全以考試內容為指揮棒,課堂上充斥著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等現象,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精細化管理模式下的教學評價倡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多元化教學評價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活出自我,成為學習的主人的評價,不僅要求建立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而且更重視評價方式的靈活性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如下圖所示)。
■
圖4: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首先,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即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
通過學生自評、學生間的互評,不僅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對評價結果的認同感,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發揮評價的作用。家長參與評價有利于家長近距離地接觸教學,增進對子女的了解,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其次,評價指標力求多元化。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視學習過程、實踐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評價。因此我們應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及反映的情感、態度、策略某方面進行及時的評價。第三,教學評價過程應是多元的。評價過程中要顧及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多用于教學期間診斷學生在心智、生理、情緒及環境方面的困難;形成評價用于教學期間監控學習進度,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總結性評價要分清等級以決定課程結束時的成就或認證目標達成的程度。教學評價的意義在于不僅有助于學生反思及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學會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而且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因此,教學評價的過程就應包含形成、診斷和總結等方面,將評價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教師教學方法的改善和學生學習成效的提高。最后,評價方式要力求靈活多樣,既可采用傳統的紙筆測驗,也可采取口語評價、實作評價、檔案評價、動態評價、觀察評價等方式。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評價,都要充分發覺并鼓勵學生的每一細微的進步,即使是傳統形式的筆試考核,也應更注重發揮其激勵功能,使學生經常沉浸在進步的喜悅之中。
總之,中小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千頭萬緒又紛繁復雜,小處與細節都不容忽視。細節看似偶然,實則孕育著成功的必然。就像浪花顯示了大海的美麗,但必須依托于大海而不能獨立存在一樣。“精心打造教育品牌,認真細致地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使每一個沐浴著教育陽光的孩子都成為未來社會的精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實踐和共同追求的目標,而教學管理的精細化是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真正精細到位的教學管理,必然能讓全體師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與氛圍,也必然能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科學高效地促進學生優異品質的形成,鑄造優質的品牌學校。
參考文獻
[1]杜德華.用精細化管理優化學校工作[N].現代教育報.教師周刊,2007-4-9.
[2]歐陽東升.精細化管理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J].四川教育,2007,(6).
[3]張麗娟.依托精細化教學管理,全面提升高等數學教學質量[J].科技創新導報,2008,(1).
[4]王順武.實施精細化管理提升教學質量[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10,(3).
[5]楊惠霞.實施精細化教學管理之探索[J].中國教師,2011,(17).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