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和為學生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的一個重要環節。培養語感僅靠誦讀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當范讀,加強師生情感交流;創設情境,讀悟結合;讀書實踐,內外促進,從而形成良好語感。
[關鍵詞]語感;誦讀;經驗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充分考慮漢語言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和學生的思維發展等各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本位的能力。可見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和為學生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的一個重要環節。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直接的感知,是在長期的語言學習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對語言符號的直覺感受。
一、教師范讀,加強師生情感交流
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模仿力強,教師課堂上的范讀,是最貼切的學習誦讀、培養語感的方法。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能讓學生對語文學科及教師特有魅力所吸引。教師的范讀要準確流利;其次,在范讀時要注意停頓,讓學生在教師的范讀中體會到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停頓方法。例如,在教學《海龜下蛋》一識時,讀到長句時,教師在范讀中就要有意識地讀出詞與詞自然停頓。如,然后/不慌不忙地/在周圍/彎彎曲曲地/爬了一會兒。此外,教師還應該讀出文章的感情,要讀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千姿百態的景色。如《老師帶領我們找春天》一課,讀到“我們又來到果園里,有的桃樹已經開出粉紅色的小花,微風吹來,飄著一股清香……”這篇文章字里行間滿是贊美,若教師繪聲繪色地范讀帶領學生跟讀,學生很快就能進入情境,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另外,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感情能得以交流,加強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對話。在教學中,課文的范讀,特別是重點段落、優美段落,引導范讀,教師讀得入情入境,增進了師生情感的交流,同時在不自覺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
二、創設情境,讀悟結合
語文課中創設情境,在讀中感悟是真正領悟課文的重要方法。有效的閱讀應伴隨著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通過感知、感受、揣摩、聯想、體會等心理過程,以達到閱讀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在感悟中領悟一些朗讀技巧,如停頓、重音、快慢、升降等。如《駱駝和羊》中的 “駱駝一抬頭就吃到了樹葉,羊抬起前腿,扒在墻上,脖子伸得老長,還是吃不著”。在“一抬頭”的后面停頓一下,可以表現駱駝高大,吃樹葉容易。而在“抬、扒、伸得、可是”的后面稍加停頓,則可以表現出羊矮小,吃樹葉困難的情景。
良好的語感并不單單指聲情并茂的閱讀,更應該形成自己獨特的感知和感悟。因此教師一方面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閱讀空間和閱讀時間,讓學生去“感”“悟”。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感知和見解,讓學生自由的思想得以張揚。學習中帶入自己的感悟,更深入地解讀文本,能理解得更深、更透,從而培養語感。
三、讀書實踐,內外促進
培養學生的語感,最關鍵的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進行讀書實踐,通過實踐來強化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及敏銳的直覺。良好語感的形成必須建立在對課文內容反復閱讀、反復實踐、多次反復的基礎上,形成對語言信號的一種直覺判斷。
讀書實踐不僅要對課內的課文進行誦讀,而且要廣泛涉獵課外的優秀文章。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對語言的感知,在頭腦中形成大量的語言模塊。當再一次碰到時才會對它有直接的領悟。另外在誦讀時應強調不拘一格,放手讓學生自讀、對讀、評讀、默讀、美讀,體現朗讀有重點地循序漸進地進行。現以《草原》一課的教學為例,學習第一小節時,先讓學生自由閱讀,讓學生想象草原美景圖,然后通過品詞析句,有感情朗讀,使學生理解句意,感受到草原的美麗。在閱讀之外,應在實踐中加強理解、認識。培養語感僅靠誦讀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受。只有把自己讀到的語言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并借助想象和聯想,增強學生對周圍的生活敏銳的觀察力,以豐富的實踐積累為依托,才能使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