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閱讀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整體質量。教師應結合教學實踐,對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究,優化閱讀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積極開展探究閱讀,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通過領悟獲得語感;通過教學媒體再現情境,使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期通過有效閱讀教學積淀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積淀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優化閱讀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找到各單元內容之間的聯系,把握教材的編寫思路和重點內容,將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閱讀能力目標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提高學生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將教材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優化教學目標,精心設計閱讀教學環節,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成長特點設計有趣生動的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的難度控制在學生能力范圍之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每個教學環節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水平。
二、積極開展探究閱讀,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探究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策略,進行探究性閱讀,在閱讀中進行反思,不但可以提高閱讀質量,同時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閱讀探究主要包括“思”“議”“饋”幾個環節。“思”是讓學生靜心思考,結合自己的欣賞成果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由師生共同討論,解決、整理、歸納,然后教師再啟發學生思考。這一階段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和動力。“議”是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開展討論,要求在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有創意、多角度的閱讀,讓學生進行深層次感受,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為了提高議這一環節的效果,我們可以采用生答生評的模式,首先由一名學生回答問題,然后其他學生給予不同的觀點或對該同學的回答進行點評。“饋”指的是閱讀反思,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復習和鞏固,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另外,通過饋還可以將學生的個人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通過領悟獲得語感
在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采用大量的語言描述來分析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詞語解析、段落概括、主旨中心、寫作意圖等,這種單純的語言描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其中,無法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新課標教學背景下,強調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感悟文章內涵,品味其中意蘊,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通過揣摩和對比,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學生深刻把握作品人物的語言特點及性格特征,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知能力。
四、教學媒體再現情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現代的廣泛應用,給我們的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音樂朗讀再現情境。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借助音樂朗讀再現情境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長征》一詩,針對這首詩歌節奏輕快活潑、讀來朗朗上口的特點,教師可在范讀時配上節奏輕快的樂曲,既渲染了感情,又豐富了情境,使學生們的感情立刻升騰起來,覺得自己就是一名長征中的紅軍戰士。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促進語文教學事業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也要讓學生明白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為此,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究和探索全新的教學手段,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徹底改善傳統落后的教學面貌,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達到教學目的。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