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農村中學,學生的英語水平日益呈現兩極分化嚴重的趨勢,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逐步改善這一狀況,首先要分析其成因,然后根據學生的個體學習需要,在教學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達到新課改提出的全面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英語學習;英語教學
近幾年來,在農村中學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有一個很深的教學體會,就是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英語能力和水平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學優生和學困生均占全班的較大部分,能力水平相差極大,中間部分的學生很少。
一、兩極分化的原因
出現學生英語水平兩極分化的這種現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社會環境。在農村,很多青少年在初中畢業后外出打工,雖然大部分工作很辛苦,但比起收入來,并不比一些大學生差。所以很多人認為,讀書成績好在今后的生活中沒有很大的意義,尤其是像英語這樣的外語,在工作和生活中沒有起到作用,那么輕視英語學習的就大有人在。家庭環境。學校里幾乎每個班有一半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對學習的監督,監護人多是隔代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老人能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身體健康就不錯了,對于學習的監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學校環境。在一些邊遠的農村小學還沒有開設小學英語,進入中學后,與那些在小學接受過英語教學的學生相比,英語基礎明顯差距大,在學習英語方面自卑、畏難、厭學、自暴自棄。
以上三種情況是英語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一個班級中,學困生和學優生各占據很大的比例,中等成績的學生越來越少,形成了“兩頭粗,中間細”的格局。教師也面臨著兩難的選擇:是以簡單的基礎知識為主,還是照顧學優生的學習需求?既怕顧此失彼,又怕兩頭都沒有兼顧到。
二、改善對策
(一)重視低年級英語教學。七年級的英語教學內容從ABC開始,這給了小學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教師應該以極大的耐心,采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重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讓學生一直保持學習英語的熱情和積極性。在學習之初,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來解決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難題。
(二)在已經確認學生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時,教師應該積極面對。在設計教學目標之前,抽時間在學生中間做一些簡單的教學調研,適當做學情收集和分析,了解學生們在以前的學習中哪方面遇到的困難最多,哪些方面的基礎較好;在一些重要課節后,以作業或談話的方式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并進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目標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學生是否能接受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只有細心地做好學情分析,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全體學生為主,照顧到個體差異,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順利地進行知識傳授,以改善或緩解學生成績的兩極分化。
(三)在教學中細化教學策略。課前的準備:除了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外,還有對教材內容的鉆研和分析,過濾出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對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可能遇到的難題進行預估,將每一節課當成一次有準備的仗來打。課中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各種教學資源,穿插游戲、競賽等環節,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學習就不再是學生個人的“單兵作戰”,而是團隊活動。學優生幫助學困生,學困生向學優生提問,將以往教師單向輸送知識改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困生的反應,對學困生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多給予正面的表揚和鼓勵,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由此來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信心。課后的反思和補充:在課后及時收集教學反饋信息,可以通過小測試、課后作業,或者是課間和學生閑談了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程度,以此及時調整下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此外,對學困生進行適當的課外輔導也是相當有必要的,針對不同知識水平特點的學生進行相應知識要點的查漏補缺,并利用這些機會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幫助解決學習難題,拉近師生感情,從而持續保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