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構教育“主體——對象”論,看到并承認師生互為“他者”的事實性,尊重學生這一“他者”的主體性、獨立性,轉換教師的主導者的角色定位,恪守教師的“他者”本分,做學生成長過程中“有意義的他者”是多元化社會背景下教師應有的和必然的理性選擇。
[關鍵詞]學生成長;教育目的;教師角色
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者在傳遞民族傳統、國家聲音、社會規范的同時,必須更多關注個體的獨立、自由與發展。各科新課程標準在強調教師主導性的同時,要求教師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一、什么是有意義的他者
“有意義的他者”這一概念由美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提出。人們通過語言形成人性主體、理解自我、建構認同。但語言并不天然自足,人們要通過與他者的交往才學會這些表達方式。沒有人出于獨自進行自我界定的需要而掌握語言,相反,正是通過與自身有關的人進行的互動交往,每個人才被帶入到語言之中。喬治·赫伯特·米德把這樣的人稱為“有意義的他者”。由此可見,有意義的他者是與自身有關的人,是在個體形成人性主體、理解自我、建構認同的過程中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的人。所以說,做有意義的他者是對學生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與影響的教師角色認定中的題中之義。這一角色定位既可以消除主導者、全能者的角色迷幻,也可去除旁觀者的角色懈怠。
二、如何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做個有意義的他者
所謂成長不僅僅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更是個體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是個體自主選擇、決斷并做出行動,逐步展開與實現自身可能的過程。因此,作為這一過程的重要參與者、影響者,教師要做的既不是喋喋不休地灌輸,也不是冷漠地旁觀,而是恪守一個有意義的他者應盡的責任。
1.尊重與等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當下教育界的共識,但要真正落實這一共識并非易事。它不是浮于表面的熱鬧,也不是裝模作樣的小組合作,它更多的時候體現為默默地注視與等待。美國杰出教師、《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主角雷夫·艾斯奎斯先生在2012年訪問中國期間,談到“狼爸”“虎媽”時,說:“我不喜歡他們,他們想到的只是他們自己。我的教育理念是:作為父親,請閉上你的嘴,不要在前面擋孩子的路。我在教室里很少說話,講桌都沒有,我只是在角落里站著,給孩子們更多說話的機會。我教育孩子們為自己學,為自己的成長負責。我希望我的學生是善良的、思想開明的,這意味著我必須具備這些素質。”什么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才是真正的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以學生為中心,把盡量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除必要的組織、提醒外,教師更多的時候是靜候一旁。
2.包容與引導。教師主導論與全能論一個最易犯的錯誤,是以真理自居,不允許異見甚至是錯誤的存在。其結果,正如羅素在批評極權主義教育時所指出的,在養成恐懼、臣服、盲從的習慣的同時,年輕人都變得感情狂熱、見地偏執,其危害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對學生異見的包容與基于思想自由的善意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與宰我關于三年之喪的討論,即生動地體現了這位至圣先師教學過程中對異見的包容與引導。
3.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存在主義教育論認為,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向學生展示其存在的種種可能性,幫助學生擴大選擇的范圍,幫助學生擺脫過去和現在的模式,以實現自己各種可能的存在。雷夫也指出:一個老師的工作是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并且讓學生自己走進來。我不會使勁地把學生推進這扇門,也不會拉他們進來,走進來必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在這里,我們既看到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與強調——走進來必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以及教師理性的自我設限——我不會使勁推,也不會拉他們進來,也看到了教師工作的全部意義所在——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并且讓學生自己走進來。正是基于這一認識,雷夫的56號教室,不僅開設有閱讀、寫作、數學、歷史、地理等傳統課程,還開設有科學、藝術、電影、戲劇、旅行等課程,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發現自己、實現成長。
總之,做有意義的他者,是多元化社會背景下教師角色擔當的理性選擇,能于尊重、包容、期待中為學生打開成長之門。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