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班額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大膽突破大班教學時空的限制,強化大班額的小組管理;鼓勵教師放手,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層次的發(fā)展,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各種學習參與機會,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教、互學、互動、互補、互進,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改;大班額;小組合作學習
在新課改中,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因其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而成為最常用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然而其對班額、環(huán)境、教師素質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得大班額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難以落實。
一、解決大班額的環(huán)境制約,強化大班額的小組管理
由于班額大、教室空間小,桌凳無法按小組建設要求擺放,從形式上制約了小組建設。有的教師在秧田式的基礎上將前后排的學生組成四人或六人合作小組。其實秧田式和圍坐式都只是一種組織形式,而不是學習形式。“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課改有形,無形則無道,大道大形。課改之“道”在于教師能否將新課標的理念付諸于實踐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其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高,而不是班額的大小。
班額越大,小組越多,工作就越繁細,紀律、管理等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學生圍坐在一起交流是方便了,可是人多口雜,看似熱鬧實則混亂。其實小組學習方式不是造成紀律管理混亂的原因,將一個班按“組內異質,組內同質”的原則分成若干個組,每個組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管理的小團隊,團隊之間處處存在競爭,應該說是化解了管理難度。教師可以從小組本身去尋找原因,如是不是學生還沒適應和掌握小組學習的方法;小組學習制度的制定是否嚴明,學生是否認同;組內分工是否明確到人且切實執(zhí)行到位;監(jiān)督、評價和激勵機制是否運轉有效;是否根據學生學習的表現和效果及時進行了再調整,只要小組構建的體系合理完整,形成組別間的團隊競爭意識和組內兵管兵的有效運行機制,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會提高很多。
二、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做到因材施教
大班學生多,學生結構復雜,個體差異明顯,小組合作學習中有限的課堂時間大部分被學生占用,因材施教似乎無暇顧及。傳統的班級授課制是靠整體、統一講授的模式來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模式和教師的時間精力都使因材施教變得不太可能。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解決了大班額教學與因材施教難以調和的矛盾。只要教師敢放手,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層次的發(fā)展,在合作探究中都能相互獲得不同層次的補給,這何嘗不是因材施教?
很多老師以為: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了,老師的作用降低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就是要調整教與學的定位關系,強調以學促教,教師不僅要以書為本吃透教材,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更要學會含隱,學會傾聽,應對生發(fā),授漁解惑,懂得營造民主、和諧、寬松、激勵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平等對話,探討真知。從專業(yè)層面講,是教學活動的品質、難度都更高了。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班額越大,學生課堂占用的時間就越多,有的教師花了不少時間精力,對學生學得到底怎樣心里沒個底,擔心質量下降,眼看教學進度慢下來了,以致對小組合作模式的效率產生懷疑,有的教師甚至會重講一遍心里才感覺踏實。在課改過程中很多教師身心上必須要邁過一道坎,否則就會走回頭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教師要認真準備和準確把握教學全過程,只有胸有成竹心中才有底氣。其次對教學效率的理解要跟進,要認識到學生自主動腦、動手、動口、動筆比教師單一的灌輸肯定要有效得多,更要認識到真正的課堂教學效率體現在學生學會了多少而不是教師傳授了多少。再次要克服速戰(zhàn)速決的通病。課改亦如烹小鮮,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也不是一吃見效的神丹妙藥,要根據不同的班情、學情、生情采用不同的方式和火候。師生間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形成也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的是頑強堅守和不斷摸索。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