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討論、探究”政治課堂教學實驗,是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激發情趣、自主學習、質疑探討、鞏固升華的過程。其研究路徑是:注重閱讀,夯實基礎;參與討論,開放靈動;主動探究,提升素質。
[關鍵詞]閱讀;討論;探究;教學實驗
在新課標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課開卷考試,給廣大思想品德課教師帶來了新挑戰。近幾年,我們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了“閱讀、討論、探究”課堂教學實驗,不斷提高了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效。這個實驗,可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杜絕盲目性、依賴性。下面,筆者說說這個課堂教學實驗的研究路徑。
一、注重閱讀,夯實基礎
看起來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也適合中學政治課的教學。在新課標背景下,閱讀教學是以現行政治教材為基本研究內容,努力拓寬政治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取政治知識,提高政治表達能力和政治素養的教學方式。
新教材增設了不少“活動課”內容,這更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師在展示課題后列出閱讀提綱,讀案例,讀圖,讓學生閱讀其中的原理內容,做到理清結構。要重視學生對教材獨特的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體驗是道德教育的本性,只有通過閱讀、領悟、理解、運用等環節才能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或豐富或重構。教師鼓勵學生釋放、張揚個性,尊重學生的創見,使學生在閱讀中將自己的思維超越文本,建構新意。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一樣的要求。閱讀能力較好的學生誘導他們讀出文本沒有表達出來的意思,甚至要求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歸納;而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只要求他們讀出文本要求掌握的基本內涵,防止閱讀中消極情緒的產生。特別是近幾年中考主觀題、開放性題目的大量出現,預示著所回答問題的方向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講究理解的合理性,特別是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回答問題,更加需要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注重學習主體性的發揮。
如教科版九年級第二課第二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由于這節內容是第二課的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受人生閱歷、知識背景、理解力和知識面的限制,再加上教材正文部分以概括性語言出現,沒有充分的說明性材料,論證不夠充分,缺乏說服力、感染力,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在教學時,筆者依據教材,指導學生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先讓學生了解康有為、孫中山為救亡圖存、強民富國進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撓的探索和奮斗,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接著又指導閱讀“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打敗了封建軍閥、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等內容,引入學生熟悉的歷史知識,通過歷史與政治的結合點,使抽象理論具體化,達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目的。
二、參與討論,開放靈動
教育重心已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而“如何學”又離不開學習主體的參與、體驗與創新。在討論模式上以設計學生活動和體驗過程為主要形式:(1)情境導入——活動討論、體驗——感悟提升;(2)學會欣賞——體驗真情——拓展延伸——情感升華;(3)激發情感——體驗真情——交流討論——付諸行動等。
如早上上學時,要遲到了,可前面的紅燈亮了,“闖”還是“不闖”?發現好朋友在抄作業,告訴老師還是不告訴老師?去市場退不合適的衣服,老板不承認是他的貨,態度很惡劣,在公眾輿論壓力下,好不容易才退掉,結果發現老板多給了錢,要不要還給他?這些日常生活中可能碰上的兩難問題,通過情境導入,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體驗真情,領悟思辨,去尋找社會核心價值的觀念,去建構認識,尋找真善美。久而久之,富有辨別能力、判斷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以及價值觀、道德理性就逐漸培養起來了,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認識,提高了認知能力。
思想政治學科就知識本身而言枯燥乏味,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的的興趣,常常都會運用事例、視頻、音頻等材料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討論中思考,在爭辯中明事理。學生議論和討論的形式上有:導中議、讀后議、專題議等。但是利用什么材料?如何有效地利用材料組織學生討論以達成教學目標?最考驗教師的知識水平、知識面、思維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
如八年級教材中有這樣一則材料: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場大火燒毀了哈佛的圖書館,很多珍貴的古書絕籍被毀掉,讓人感到很痛心。第二天學校出了一件不幸中又慶幸的事。原來,在火災之前,一名學生違反圖書館規則,悄悄把哈佛牧師捐贈學校的一本書帶出圖書館外,準備慢慢欣賞,閱讀完后再歸還。突然之間,這本書就成為哈佛捐贈的250本書中的唯一“幸存者”。面對突發的火災,這名學生怎么辦?是據為己有還是主動歸還?
學生閱讀后,筆者引導他們思考并參與討論:如果你是那名學生,你會選擇主動歸還還是據為己有?學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主動歸還是什么結果?據為己有又會產生什么結果?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主動歸還,違反了學校的管理制度,可能受到處罰,但守住了自己的良心,道德上得到了安慰;據為己有,可以逃避學校處罰,便可能一輩子良心不安,道德上受到譴責。在“還”與“不安”中,學生展開激烈辯論,進行思想斗爭,在斗爭中學會思考,理清到底該怎么做。筆者帶領學生繼續閱讀: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惴惴不安的他終于走進校長辦公室,在他說明原因后,鄭重地將書還給了學校。筆者繼續引導學生討論:如果你是校長,你如何處理這名學生?大部分學生說要表揚他,也有部分學生說要懲罰他,于是讓學生分別說出其中理由。自然,這個故事的結果學生都知道了,也深深懂得了“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
三、主動探究,提升素質
倡導探究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而不是讓多數學生聽少數學生發表他們的觀點。因此,要保證探究活動有廣度、深度和信度,一是要求教師必須在活動開展前給予充分的指引,讓學生的思維目標有總方向;二是要求教師必須在活動中不斷鋪路架橋,為學生搭建從設問到結果的“思維之橋”,即分解設問,縮小設問切入口,降低設問難度,幫助學生一步一步抵達目的地;三是要求教師必須仔細聆聽、點評和升華學生的發言。教師對學生發言的關注、點評和升華,不僅是和學生真正的深層次的互動,而且能夠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多質疑、多調查、多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使學習能夠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從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學科特點來看,提出“探究”主要是提倡作業的創設上倡導探究性。探究性作業是指教師圍繞確定的目標,讓學生自行設計探究任務,通過查閱資料、研究、小組合作等方式,進行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自主習得和綜合運用,獲得多向發展。
如講教科版八年級“孝敬父母”這一課時,就“為什么要孝敬父母”這一問題,在教學時設計了多項探究性問題:1.記錄一星期中父母對我們關愛的言行和我們對父母關心的言行并寫下感受;2.尋找兩個榜樣,并說說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3.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從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角度討論并加以分析。以此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孝敬父母是子女應承擔的責任、履行的法定義務,而不是道德義務。
“閱讀、討論、探究”政治課堂教學實驗,是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研究初中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通過閱讀教學的手段,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探索閱讀的多類型性、方法的多樣性,探究掌握政治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課堂內容生活化、組織形式生活化、課后探究生活化,逐步培養學生閱讀、思考、體驗和感悟的能力,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