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私人醫生的服務,體驗過的人都會興奮不已:傳統醫療,費時費力甚至費紅包。在各大醫療機構,快節奏的看病過程讓人體驗到的是各種不痛快。
因此,私人醫生的出現讓高收入者趨之若鶩,即便花費多一點,“這錢花著舒服”。記者采訪發現,繼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推出私人醫生服務后,濟南私人醫生也開始走入高收入家庭。
一個自由醫生的“訂制實驗”
稍嫌緊張的劉蕓(化名)不知為何想起了那幅畫:一個英挺的男人身著白大褂,站在叢林密布般的血管上,戴著一雙紅色拳擊手套左右揮舞。
畫中人是劉蕓這次手術的主刀醫生張強。作為中國最知名的靜脈曲張微創手術專家,他創新的多項血管微創技術,填補了亞洲血管外科的空白。他是國內第一個把腹腔鏡技術應用到血管外科的醫生,其自行設計的醫療器械,則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
去年自公立醫院出走后,張強成為上海沃德醫療中心的開業醫生。他的辦公室位于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窗明幾凈,桌上擺著紅玫瑰,那幅畫掛在墻上觸目可見。
劉蕓在數月前跟這位酷醫生預約了手術,但直到現在,她才愈加感受到自己的明智:沃德醫療中心的一切都是按照美國最頂尖的私家醫療服務配置的,手術客人的更衣間里,甚至有獨立洗浴和卸妝室。醫療中心還為病人提供免費 WiFi。軟件更合適,有秘書安排病人;就診私密;診室隔開;檢查和抽血不需預約;記錄電子化;可從網絡上查結果和咨詢。
張強大夫的掛號費是 500 元,當年他在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專家門診號只有300元,卻被擁擾的環境和緊張的就醫節奏沖淡了價值。
這種“預約”是病人劉蕓想要的,也是醫生張強理想所在:病人是在舒適安靜的環境中就診,他一天最多看 9 個病人,而一天的手術量最好限定在三臺。
對于自由醫生的生活,他曾經這樣開玩笑:“最好早上做手術,中午去杭州濕地午餐,晚上再回上海補一頓咖啡。”現在他每天 8 點半到崗,下午為自由時間,完全歸自己。
張強曾對市場進行過詳細分析。“保守統計,靜脈曲張的發病率也在 10% 以上,光上海就有 20 萬人需要手術。這其中又有很多是需要手術不影響上班時間,希望刀疤漂亮的。”他說:“靜脈曲張的個性化手術是早上做完、下午回家,第二天就能上班。如果條件允許,又有哪一個病人不希望如此呢?”
“現在發達國家近一半的手術都不需要住院,當天就能回家,這是對技術的要求。我就是要推廣當日手術。”如今,張強為靜脈曲張患者實施的 CHIVA 當日手術,就需要主刀醫生親自做術前 B 超,耗時很長。一般的公立醫院,無法給醫生提供這樣的條件和時間。
但另一方面,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在不斷增強 。張強判斷自由醫生的高端市場,將“會越來越好。”
一個曾經的病人,來沃德找張強做了第二個手術。這是一個女病人,兩次手術都是張強做的,感受卻全然不同 。“在公立醫院,麻醉是她躺在手術臺上簽的。消毒要脫掉褲子,糟糕的是門口有幾個男醫生嘻嘻哈哈,讓她感覺很沒有尊嚴。”而在沃德,“她消毒的時候,連我都要回避。”
誰在消費“名醫訂制”
去年夏天,國康健康管理服務公司在煙臺成立分公司,將“私人醫生”的概念引入煙臺。國康為煙臺萬華集團的30余名高管建立健康檔案,制定個性化健康干預方案,并安排知名專家定期上門一對一服務。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需要有私人醫生的出現。私人醫生充當這群人的健康顧問和健康管家,為他們提供健康解決方案。”國康董事長楊華山說,既要專業化,又要保證安全性,還要有保密性。
因此,國康嘗試了這樣一個業務模式:一方面整合頂級醫療專家資源,做到大企業高管團隊的高端對接醫療專家的高端;另一方面,組建自己的專業團隊,包括護士團隊作為健康秘書,懂營養學和心理學的保健醫生作為健康管家。這樣對于企業中高管客戶形成系統服務。
目前國康的私人醫生服務將大企業客戶作為主要客戶,這個群體大約能占市場份額總量的70%,“山東企業家就很多,又務實肯干,加班加點,節儉,不愿意在醫療上花錢和花時間,對于自己的健康關注很少等,一旦發現身體出現重大問題,后果往往很嚴重,所以國康也把山東作為重點開拓和布局的市場。”據楊華山介紹,目前山東已有十多家企業成為國康客戶。
“雖然我們也對富裕家庭開展服務,但其市場份額僅占不到30%。”去年7月初,萊州一位企業老總找到了國康,這位老總的女兒是一名高中生,春節后孩子情緒反常,暴飲暴食,以至于最后休學。經診斷孩子患上了抑郁癥。國康為她預約了國內治療精神類疾病的知名專家,兩個月的治療使孩子恢復健康。
據介紹,國康目前整合了全國500多家三甲醫院作為合作醫院、5000多名簽約高端專家和醫生,市場布局延展到30多個城市,還有10多家國康品牌的診所。會員通過這家公司的服務,市民能夠享受到北京協和、阜外、上海華山、瑞金等國內知名醫院的高端醫療資源,還可以配備上門服務的“私人醫生”。
“私人醫生這個行業的規模,就是看其有多少客戶,有多少專家規模,還有怎樣的市場網絡布局。”楊華山并非醫學出身,在2000年萌生創辦私人醫生公司的想法,而這一想法付諸實施要在五年后,國康在2009年進入穩定經營,兩年后收支平衡,目前已經進入盈利期。“在私人醫生行業做了7年,投入不小,但相信這個行業利潤率很高。”
私人醫生的濟南現實
實際上,早在2003年, 時任千佛山醫院門診部主任的袁兆榮曾主導推出一項“私人定制”服務。醫院根據會員要求,選擇一名健康咨詢醫生作為“私人醫生”,以保證醫療服務的連續性;提供預約服務,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定期免費開展上門健康咨詢服務,會員到醫院就診時,由導醫人員全程陪診,幫助辦理各項手續;優先安排住院及手術,并由會員指定的專家為其做手術。
“由于種種原因,這一項目最終也沒有開展起來。”袁兆榮認為最重要的是健康意識還不夠。“很多人年輕時認為自己身體好,有病能抗就抗,或者自己買點藥吃,健康保健意識還沒有提高到應有的高度,對‘私人醫生’的認識不足”。
去年初,上海等地不斷釋放出各種醫改信號。除了繼續鼓勵醫生多點執業,也明確提出未來會把特需門診從公立醫院剝離出去。與此同時,由社會資本籌建的兩個高端醫療園區——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和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即將面世。這就意味著除了公立醫院,醫生們將有更多可選擇的執業點了。
事實上,在全世界 90% 以上的國家,醫生都是自由執業。中國醫生身份的“解放”, 是醫改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也為名醫的“私人定制”提供了基礎。
當新概念被提出,盲目的追捧也開始升溫。在濟南,許多健康產業機構開始提出“私人醫生”服務,但記者咨詢具體業務時發現,所謂“名醫的私人定制”大體分兩種情況:一是跟某醫療機構合作,但這些醫院的資質連“一般”都算不上,“名醫”也多是掛著各大醫院的老專家。另一類則將重點放在“預約”上。據知情人介紹,曾有類似機構向各大醫院免費派駐導醫,如果有客戶需要預約專家,便請這些導醫提前幫忙排隊,獲得位置相對靠前的預約碼。
“私人醫生的發展是很好的趨勢,但一定要避免盲目跟風。” 山東慈銘體檢中心總經理王十方涉足健康產業7年,在濟南算是老資格。當年踏進最新興的行業是因為興趣和錢景,但如今他卻發現初衷就不算正確。
“我在體檢業做了這么久,發現人們體檢都是為了查病灶,而不是保持健康,這其實是很大的認識誤區。”在山東慈銘體檢,王十方不止一次的向工作人員強調測量雙臂血壓,“測量血壓的主要目的其實并非獲得數值,而是通過雙臂血壓對比看看是否無阻,進而預防更嚴重的病癥乃至猝死”,因此雙臂測血壓應該是人們日常血壓測量的首選方式。令王十方郁悶的是,工作人員們教條地執行著這些規則,客戶們也沒能明白要旨所在,或者根本沒有執行的想法。
王十方的印象里,私人醫生服務的興起固然是好趨勢,但人們更應該糾正自己的關注點:“家庭式或私人式的醫療服務應該更注重健康管理事宜,這里包括健康檔案和個性化醫療方案的建立,但更重要的是日常護理。人們應該首先養成健康習慣,從而達到治未病的效果,而不是等真出了健康狀況再進行調理。”
在他看來,那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