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互聯網興起的共享經濟(又稱“分享型經濟”),正在成為和平演變資本主義的力量。這是里夫金新著《零邊際成本社會》的觀點。里夫金認為:“到2050年,協同共享很可能在全球大范圍內成為主導性的經濟體制”,“資本主義體制將喪失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這一過程之所以可稱為“和平演變”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沒落并非由‘敵對勢力’所致”,而是由于資本主義“內部架構”中存在的矛盾,“加速了它的滅亡”。
和平演變起因于資本地位的下降。資本的復制與共享,讓資本的缺稀性不再,資本的地位隨之下降,當資本掉價到一定程度時,它的主義就會“逐漸離我們遠去”。資本所有權內在矛盾存在于支配權與使用權之間,復制與共享促成了二者分離,“隨時使用,何必擁有” (里夫金稱之“從所有權到使用權的轉變”)成為新的產權模式。共享經濟的理念是,“與他人共享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資本家在何種情況下
會哭著喊著埋葬資本主義
過去只聽說過資本主義要和平演變這個那個,沒聽說過資本主義自己被別人和平演變。其實馬克思倒是預見過,在生產力發展的高級階段,資本主義可能因內在矛盾而消亡。
然而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資本主義似乎越活越滋潤,雖然間或得點感冒,但不久就又恢復過來,直到遇到互聯網,情況才開始發生改變?;ヂ摼W是大規模定制,這是一種比社會化大生產更高級的生產力。高就高在,其中的大規模已經把社會化大生產的優點全部吸納在內,與社會化大生產打個平手;而個性化定制則超越了社會化大生產,它是專管升值和利潤的。大規模制造不如大規模定制賺錢,于是資本主義慘遭和平演變。
當前,互聯網分享型經濟實踐,帶來了資本主義的潛在危機。《零邊際成本社會》描述了這種實實在在的危機。在分享型經濟中,生產資料越分享(分享),賺錢越多;越獨占(獨有),賺錢越少。這意味著,資本地位越低,賺錢越多;資本地位越高,賺錢越少。如果這成了主流趨勢(里夫金認為在30-50年內將實現),資本主義的氣數就差不多盡了。
和平演變資本主義,最要命的一點是,分享型經濟讓資本家為了更多賺錢,而哭著喊著把自己埋葬。里夫金談到讓美國人不理解的阿里巴巴,象孫悟空吹汗毛一樣拷貝資本(如阿里拷貝店鋪和柜臺共享給成萬上億人使用,代替真實的店鋪和柜臺),結果賺出一個相當于蘇格蘭GDP大小的財富。
其中機理是怎樣的?以蘋果公司為例,原來以典型的專有方式經營,近于破產;后來采用分享方式經營后,贏利達到超過所有資本家的程度。
我們建立一個研發模型,具體說明其中的變化。互聯網是高風險高收益的經濟,設風險程度為成功概率3%,即100個項目中只有3個成功,97%失敗;收益程度為,3%的成功足以抵消97%的失敗造成的損失。蘋果前期專有,表現為研發生產資料(平臺和開發工具),只有資本專門性范圍(即企業邊界),設1000個內部開發人員,平均每個應用開發機會為10萬元,則結果是總收益為1億元(30人成功,抵掉1000人的機會成本;其中970人的虧損并入公司報表)。蘋果后期分享,表現為研發生產資料(平臺和開發工具)完全免費提供給企業邊界之外的勞動者(APP開發者)。游戲規則是:開發者開發失敗,雙方兩清(完全“共產”);開發成功,雙方三七分成——勞動者獲剩余價值(70%),資產分享者得30%。實行結果:100萬開發者(這是真實數字)每個機會10萬元,總收益為1000億元。其中蘋果公司得300億元,3萬勞動者(APP開發者)得700億元,一個重要變化是970萬開發者的損失(按費爾普斯說法,一是冒險精神,二是創造熱情,需要這些草根以時間形式付出),不并入蘋果報表。
其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出資本主義和平演變的內在邏輯:不分享生產資料,只能得到1億;而分享生產資料,可以得到300億。資本家由于受到來自先進生產力的這300比1的壓差,會哭著喊著把資本主義制度埋葬,主動走向共享!
美國在中國各行各業能長驅直入,只有在互聯網服務這一個行業里遭到完敗。從微軟的MSN、EBAY等,全部敗走中國市場。原因在于,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采用的,都是蘋果公司這種分享型經濟的做法。例如,阿里巴巴把它的生產資料(網店)完全分享給企業外的勞動者(網商);百度把它的生產資料(開發工具)分享給企業外的勞動者。騰訊本來是不分享的,但3Q大戰后,騰訊找外界開了他十場“批斗會”,經過痛苦的反思,意識到,只有實行分享,才能在互聯的生態中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此后,騰訊毅然實行了分享型經濟,將開發平臺和開發工具,分享給企業外的勞動者,目前已使他們獲得了近百億的贏利,而騰訊分享的結果,自身反而日益壯大。
這說明,資本主義的消亡,除了外科手術打擊(所謂“由‘敵對勢力’所致”)外,更大可能是因為出現一種比社會化大生產更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由所謂的小生產(個性化定制),從自身內部自發地、每日每時地產生轉向生產資料分享的內在動力。
對資本產權的重新認識
資本家不是也可以個性化定制嗎,為什么說資本主義將斷送在個性化定制上面?
《零邊際成本社會》的一個關鍵概念是“從所有權到使用權的轉變”。從產權層面,揭開了“個性化定制-所有權共享-個性化”之間的三位一體關系。
在電腦和互聯網出現之前,以個性化定制為代表的差異化,與小農經濟在效率上處于一個水平。資本家雖然可以從事個性化定制,收益可觀,但成本不合算。波特的差異化戰略依據的就是這個邏輯。差異化不代表先進生產力,而且會造成鮑莫爾所說的“成本病”,即以差異化為特點的服務業,由于難以用機器提高效率,因此比制造業成本更高。
但信息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點,電腦與人腦的結合,打破了鮑莫爾說的人不能與機器結合的魔咒。電腦提高了人的服務效能,差異化開始與先進生產力相結合。因為拷貝造就了里夫金所說“零邊際成本”,使資本可以突破企業邊界(也是資本專用性邊界),均攤每位勞動者個性化開發的固定成本,同時分散了創新的不確定性風險。
分析分享型經濟的實踐可以發現,在高風險高收益的信息經濟條件下降低差異化成本,最有效的途徑,是將無形的資本(指生產資料,而非生產關系)“復印”分享給勞動者。這種分享關系的實質,是將所有權從內部區分為支配權與使用權。支配權的特征是歸屬,但不一定利用;使用權的特征是利用,但不一定歸屬。云服務(如軟件即服務),就是歸屬不收費,但按照利用來收費。收費的實際規則是勞動者得剩余價值(占70%),而資本歸屬人得30%的租金。按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雖然也可以從事個性化定制,但如果不分享生產資料,差異化生產和服務的承擔者相比分享就會多承擔一個固定成本,就不可能做到低成本的差異化和個性化。低成本差異化,只有通過生產資料分享并分享給具有多樣性比較優勢的勞動者,使之輕資產運作,才可以實現。
當然也要看到,分享型經濟不可能在實現社會化大生產之前成為全面的現實。分享型經濟實現的基本條件是,生產資料中實體資本(不可復制資本)的比重下降到50%以下,無形資本(可復制資本)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這樣分享才能現實地成為資本的主導機制。同時也要認識到,發達國家許多資本家自發接受分享型經濟,不等于他們的意識形態、民族利益也相應轉變。如果中國不能成為分享型經濟的主導者,發達資本主義憑借高度發達的先進生產力,率先自行完成向基于分享型經濟的信息社會的轉變,再次領先中國一個現代化的水平(相當于GDP世界第一時的清朝相對于工業生產力發達的英國的差距),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值得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