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著基本面總結互聯網基因和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企業是具有互聯網基因和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如果沒有互聯網基因,只是做做互聯網生意,或上上網做做業務,并不能保證就是互聯網企業。
然而互聯網基因就像互聯網思維一樣,在媒體炒作干擾下,被歸納得支離破碎、神神秘秘,卻難得要領。問題出在脫離基本面總結互聯網基因和互聯網思維。
基本面就是生產方式。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才有什么樣的基因和思維。小農生產方式只能產生小農意識;互聯網生產方式決定互聯網思維。脫離了生產方式這個基本面,所謂的基因或思維,就只剩下招術和點子這種低層次的、雞毛蒜皮的東西。
互聯網生產方式,是農業生產方式與工業生產方式的揚棄。簡單地說,農業生產方式好比定制的方式(非標準化的方式),工業生產方式好比大規模的方式(標準化的方式),互聯網生產方式好比大規模定制的方式。舉個例子,互聯網流行“平臺+增值服務”,其中平臺對應的是標準化的方式,增值服務對應的就是非標準化的方式。前者主要用來降低成本,后者主要用來增值。因此這種方式是低成本增值之道。
在確定互聯網有自己的基因和思維之前,首先需要明確互聯網有自己獨特的生產方式。否定互聯網基因和思維的人,主要是那些根本意料不到存在獨立的互聯網生產方式的人,他們戴著工業化的眼鏡,看一切都是工業化。因此不是太陽底下沒有新東西,而是他們的有色眼鏡中沒有鏡片色彩之外的新東西。
從生產方式角度界定互聯網企業,不在于他上不上互聯網(技術特點),搞不搞互聯網(業務特點);不在于企業做什么(一產二產還是三產),而在于怎么做(按一產、二產還是三產的方式做)。用農民的方式(分散化的方式)搞一二三產業務,形成的是小農式的企業;用工人的方式(產業化的方式)搞一二三產業務,形成的是工業式的企業;用知本家的方式(服務化的方式)搞一二三產業務,形成的是互聯網式的企業。
為互聯網企業畫像
互聯網企業其實是一個有語義矛盾的概念。網絡是介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第三種組織形式(或叫資源配置形式),互聯網本身具有對企業這種形式的突破。叫互聯網企業,這里只是沿用人們習慣的說法。
● 從制度層面看,互聯網企業是打破企業內外邊界的“企業”
企業的邊界是資本的邊界,或者說是資本專用性的邊界。打破企業邊界的實質,是打破資本(專用性)的邊界。資本專用性隱含的前提假定是資本的歸屬權與利用權合一。比如,買房子與住房子合一,相當于資本上的自給自足。
互聯網企業則是以新的產權制度組織起來的“企業”。在新產權制度中,資本的歸屬權與利用權分離,借助無形資本可以零技術成本復制的特性,實現資本歸屬上的分享(免費)與資本利用上的收費(如按使用收費)的結合(如SaaS)。好比,房子(如馬云的網上店鋪)一旦可以復制,可以大量分享給用戶,向房子的使用者收取租金。打破資本的自給自足,是互聯網企業的一大進化。由于分享資本,企業與產業的邊界被打破。
在這個意義上,互聯網企業可以被視為與產業內諸多企業(及個人)分享資本,同時按照資本的使用情況(分贏虧不同)結算的新產權單位。前者叫互聯網平臺企業,后者叫互聯網應用企業。前者承擔后者的固定成本,后者進行輕資產(邊際成本)運作,憑借分享固定成本,從邊際成本投入所獲收益中,雙方進行分成。
工業化企業第一不能通過復制來分享資本;第二只能以資本的邊界作為企業的邊界。因此他與互聯網企業在產權上有本質上的不同。如果我們把資本不可復制的企業制度稱為現代企業制度,那么互聯網企業制度可稱為比現代更現代的企業制度。
● 從企業競爭層面看,互聯網企業是實現低成本差異化的企業
工業化企業采用的基本競爭戰略分成本領先(降價競爭)與差異化(提價競爭),但二者不能同時采用(不能“夾在中間”);互聯網企業由于生產方式的原因(特別是資本可復制的特點),多采用低成本差異化(降價+提價)的競爭戰略。如基礎業務免費+增值業務收費。二者之間用API(應用程度接口)聯接。
現有的各種版本的互聯網基因、互聯網思維,多是這個基本面在操作層面的枝節繁衍。有人說互聯網思維是免費、極致的品質、極低的成本,等等。雖然孤立地看符合實際,但從整體看并沒有說到點子上。因為互聯網的特點是“極致的品質+極低的成本”,是“免費+收費”,把它們拆開孤立地看,這一點在農業社會有,那一點在工業社會有,都不是什么新東西。但互聯網思維的特點是把相反的兩極聯接在一起,在互聯網生產方式影響下,形成的互聯網思維,是農民思維與工人思維的結合與升華。拆開就不再是互聯網思維了。
● 從組織層面看,互聯網企業是依靠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的智慧型企業
網絡是企業的升級版。互聯網企業是信息化企業,是時代的企業。正如海爾集團董事長兼CEO張瑞敏所指出的,在這個奉行互聯網的時代,對企業提出的挑戰就是“速度”,企業要第一時間滿足用戶的需求。互聯網消除了距離,這就要求企業要先“信息化”,然后,再到成為“信息化的企業”。對互聯網企業來說,就是先要搞好企業互聯網,然后成為互聯網企業。互聯網企業不同于企業互聯網之處在于,他的重心在企業,不是技術性質變化,而是企業性質的變化。是企業從20世紀的企業,變為21世紀的企業,從工業時代、以工業化為本質的企業,變為信息時代,以信息化為本質的企業。
工業化企業是機械型企業,典型特征是做大做強后對市場復雜變化反應遲鈍,易患“大企業病”(工業病)。互聯網企業是智慧型企業,智慧表現在企業機體具有生物體的靈活性,可以輕松化解市場復雜性的挑戰。
實行“網絡化戰略”的海爾,就是智慧型企業的一個代表。海爾在組織上實現了扁平化(倒金字塔結構),去中心化(群龍無首,人人都是CEO),自組織、自協調、自激勵,使企業具有了以變制變的能力,在復雜性條件下實現“人單合一”,適應市場、駕馭市場。
● 從“市場”層面看,互聯網企業充分發揮網絡在配置資源中的主導作用
工業化企業強調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而互聯網企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發揮網絡在配置資源中的主導作用。
網絡是市場的升級版。市場長于扁平化地集中配置資源,但交易費用較高;企業通過科層化可以降低市場交易費用,但響應需求的能力隨市場復雜性的提高而遞減。網絡長于通過社會資本(關系和信任),在復雜分散多變條件下靈活配置資源。
互聯網企業善于在利用市場機制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網絡作用,例如通過關系聯接圈子(小世界網絡)快速擴張客戶關系,通過信任降低締約交易費用,從而低成本分散化地配置資源。例如,許多農民網商可以在市場不發達條件下,在農村地區和小城市等資源分散地區,遠離城市集中化的資源配置中心,利用電子商務加速信息流和物流,流動性地配置資源。
市場長于利用價格手段,定量配置資源。網絡可以充分利用非價格手段,定性精準配置資源。
互聯網企業在利用市場價格(列表價格)配置大宗貨物的同時,充分利用信息(從語言到大數據)手段分析顧客需求,精準把握個性化偏好,滿足顧客體驗,實現情境定價(與列表價格相反的一物一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