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藥加工制作中的“靈魂”,古法炮制更像是一個載體,通過燒、煉、泡、灸等方式,將藥材藥性完美呈現(xiàn),最大限度的配合藥方將藥效作用于患者身上。在專業(yè)炮制中藥材人的眼里,古法炮制是一項技術(shù)活,一旦炮制不得法,輕則減效,重則害命。以德仁堂為代表的一批中藥企業(yè),一直以來秉承“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tǒng)古訓(xùn),在炮制方法上,認(rèn)真對待著每一件中藥藥材。
炮制·性味
四氣五味是中藥的基本性能之一,性(氣)和味是每個藥物所固有的,并且各有所偏。性是根據(jù)藥物作用于機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反應(yīng)歸納得到的,是從性質(zhì)上對藥物多種醫(y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味一般則是通過口嘗而得,但有相當(dāng)一部分藥物其味并不明顯,所以味也反映了藥物的實際性能。性和味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同的性和味相配合,就造成了藥物作用的差異,既能反映某些藥物的共性,又能反應(yīng)各藥的個性。而炮制常常通過對藥物性味的影響,從而達到調(diào)整藥物治療作用的目的。
炮制對性味的影響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通過炮制糾正藥物過偏之性。如,梔子苦寒之性甚強,經(jīng)過辛溫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傷中,即所謂以熱制寒;黃連本為大苦大寒藥,經(jīng)過辛溫的姜汁制后,能減低苦寒之性,即所謂以熱制寒,可以抑制其偏,稱之為“反制”。二是通過炮制,使藥物的性味增強。比如用膽汁炮制黃連,就能增強黃連苦寒之性,即所謂寒者益寒;以辛熱的酒制仙茅,就能增強仙茅溫腎壯陽的作用,所謂熱者益熱,稱之為“從制”。三是通過炮制,改變藥物性味,擴大藥物的用途。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的作用;制成熟地后,則轉(zhuǎn)為甘溫之品,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即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溫,主補。
炮制·歸經(jīng)
歸經(jīng)是以不同藥物作用于不同臟腑經(jīng)絡(luò)為依據(jù),說明某藥對某些臟腑經(jīng)絡(luò)的病變起主要治療作用,是藥物功用與適應(yīng)范圍的一種歸納。如,杏仁止咳,故入肺經(jīng);生姜止嘔,故入胃經(jīng)。藥物的炮制很多是以歸經(jīng)理論作指導(dǎo)的。如,酒制升提,能曾強藥物對上焦的作用,姜制溫散,鹽制走腎而軟堅,醋制注肝而收斂等。醋制青皮能增強疏肝的作用就是一個例子。
炮制·藥物毒性
在古代醫(yī)藥文獻中,早期的“毒藥”通常是藥物的總稱。所謂“毒”主要是指藥物的偏性,利用“毒”來糾正臟腑的偏勝偏衰。后世醫(yī)藥著作中所稱的“毒”則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藥物,用之不當(dāng),可導(dǎo)致中毒,與現(xiàn)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藥物通過炮制,可以達到去毒的目的。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凈制、水泡漂、水飛、加熱、加輔料處理、去油制霜等。這些方法可以單獨運用,也可幾種方法聯(lián)合運用。如朱砂、雄黃水飛,川烏、草烏蒸或煮制,甘遂、芫花醋制,巴豆制霜等,均可去毒。但有個特殊情況,那就是信石(砒霜)升華后純度提高,毒性反而會增強。
炮制有毒藥物時一定要注意去毒與存效并重,并且應(yīng)根據(jù)藥物的性質(zhì)和毒性表現(xiàn),選用恰當(dāng)?shù)呐谥品椒ǎ拍苁盏搅己玫男Ч7駝t,顧此失彼,可能會造成毒去效失,甚至效失毒存的結(jié)果,不能真正達到炮制目的。
延伸閱讀 炙法目的各不同
酒炙目的
改變藥性,引藥上行——大黃、黃連、黃柏等。
增強活血通絡(luò)作用——當(dāng)歸、川芎、桑枝等。
矯臭去腥——烏梢蛇、蘄蛇、紫河車等。
醋炙目的
引藥入肝,增強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沒藥、三棱、莪術(shù)等,經(jīng)醋炙后可增強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經(jīng)醋炙后能增強疏肝止痛作用。
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陸等。
矯臭矯味——五靈脂、乳香、沒藥等。
鹽炙目的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強補肝腎的作用——杜腫、巴戟天、韭菜子。增強理氣療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強縮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增強滋陰降火作用——知母、黃柏等。
姜炙目的
制其寒性,增強和胃止嘔作用——如黃連姜炙可制其過于苦寒之性。
免傷脾陽,并增強止嘔作用——如姜炙竹茹。
緩和對咽喉的刺激性,增強寬中和胃功效——如厚樸。
蜜炙目的
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葉、馬兜鈴、款冬花、紫菀、麻黃等。
增強補脾益氣作用——黃芪、甘草、黨參等。
緩和藥性——麻黃、桂枝、升麻等。
矯味和消除副作用——馬兜鈴、百部等。
油炙目的
增強溫腎助陽作用——如淫羊藿。
利于粉碎——如豹骨、三七、蛤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