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西醫相比,相信很多人在經過中醫的問診把脈后,不會如同西藥般去仔細研究每一類藥的藥效,面對數十味草藥,能做的似乎只有將它們熬成湯汁后,按照醫囑按時服用。但作為我國人民數千年流傳下來的醫藥知識,中草藥離你的距離并不遙遠,你也許不能清楚的說出每一類草藥的姓名,但關于它的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等基本理念,你卻可以有清晰的認知。
藥材有四氣五味之說
都說中藥有“四氣五味”,那其中的“四氣五味”到底指的是什幺?其實這一理論最早載于《神農本草經》,其序錄云:“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
就四氣而言,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又稱四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藥性,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還有平性,即藥性平和。一般寒涼藥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癥。溫熱藥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癥。另外對于一些藥物,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詞予以區別。具體來說,藥物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于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對于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熱性。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云:“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素間·至真要大論》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基本的用藥規律。
而五味,則是醫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用五行學說總結歸納而成的。藥物的五味是通過長期的用藥實踐所獲得的療效而確定的。它不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也是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內經》認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這是關于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最早的總結和概括。經后世醫家不斷補充和發展,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及主治病證日臻完善。
辛味
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
甘味
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酸味
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故酸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
苦味
能泄能燥能堅,有清泄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濕、祛寒燥濕、瀉火堅陰的藥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濕熱蘊結、寒濕滯留等病證。
咸味
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疬癭瘤、癥瘕痞塊等病證。咸味藥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咸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此外,五味也有陰陽的分屬,即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五味對五臟各部位也有一定的選擇性,《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之說。其作用是辛味藥以散肺氣之郁,甘味藥以補脾氣之虛,苦味藥以瀉心火,酸味藥以斂肝陰,咸味藥以補腎虛。
君臣佐使為醫學術語
“君臣佐使”是一個詞組,也可以視為是方劑學術語,系方劑配伍組成的基本原則。《神農本草經》中說:“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具體來說,所謂“君臣佐使”,即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律。它高度概括了中醫遣藥組方的原則,是七情配伍的進一步發展。
君藥
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較作為臣、佐藥應用時要大。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
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
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它的藥力小于君藥。
佐藥
一是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
二是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
三是反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藥的藥力小于臣藥,一般用量較輕。
使藥
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灶的藥物。
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毒副作用需辯證
追溯到遠古神農時代,《淮南子·修務訓》中這樣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藥物泛稱“毒藥”。《素問·異法方宜論》中也曾說:“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在古人看來,是藥三分毒實際上是指藥物的特性,后來才用以專指毒性較大的藥物。
在治療的過程中,除去藥物本身對應疾病的藥效,其它的藥效對人體而言就是多余的作用,哪怕是藥食兩用的食物,同樣如此。又由于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對藥效的需求也不一樣,因此一個人一旦不按照藥效需求來使用中藥,并且長期、大量的使用,那這對他而言確實就是“副作用”。
但實際上,中藥有沒有副作用這個提法本身就是就是錯誤的,關鍵在于你怎樣去看待,因為中藥中有的藥材除去他本身對癥的功效,剩余的“副作用”對身體影響的確很大,像烏頭、馬錢子等;當然也有另一類毒性不是很大,甚至無毒的藥物,但這都是相對的。畢竟藥有偏性才能去糾正病的偏性,所以說中藥無毒、有毒都是不全面的,我們應該要辯證、歷史的去看待這一問題。
中藥蘊含哲理
中藥方劑之所以有數千年的生命力,決不是偶然的,在世界藥學理論和文化中,都是獨具特色、獨一無二的。它們不僅融匯了我們祖先在藥學上的唯物辯證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藥方劑必須遵循的圭臬,還具有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
藥性有“陰陽”
“陰陽”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概括了天下萬物相對的兩種不同屬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魚蟲的矛盾與對立、共性與個性,無不盡在其中。金代醫家李杲在《東垣十書·湯液本草》的“藥類法象”一章中說道:“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咸,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甘涌泄為陰。”通過陰陽,既闡釋了藥之特性,又闡明了藥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規律性。
治則有“反治”
反治與正治相反,是當疾病出現假象,或大寒證、大熱證時,對正治法發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熱因寒用”,是以熱藥來治療真寒假熱證,要佐以少量寒藥,或熱藥涼服才發揮作用;有“寒因熱用”,是指用寒涼藥治真熱假寒證,要佐以少量溫熱藥,或寒藥熱飲才發揮作用。這既體現了中醫的辨證,又體現了用藥的辯證法,具有很深的哲學內涵,這是中醫藥文化的獨特之處。
用藥講“中和”
中和,用于藥理之中,含義有三層:一是調和,以不同的因素適度配合,使之比例恰當,如廚師之烹調羹湯,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諧、均衡、統一的狀態。“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是說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目附和。可見,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們的古代醫藥家們同樣如此。楊伯峻在《論語注釋》中形象地解釋“和”:“和,如五味之調合,八音之和諧,一定要有水、火、醬、醋各種不同的材料才能調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長短、疾徐各種不同的聲調才能使樂曲和諧。”君臣佐使之中,還有一個最佳組合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麻黃湯中的幾味藥能達到最佳的辛溫解表之效,而麻黃與細辛、羌活等辛溫解表藥物相配,卻達不到這種效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