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養生理論以古代哲學和傳統醫學為基礎,匯聚了眾多古人的智慧和經驗,歷久彌新,對人們今天的生活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p>
循古之道
養生,是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話題。眾多古代皇帝一心求取丹藥,以期望長生不死;《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八十一難,大半是因為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不少修道者甚至普通人,心中也有個羽化成仙的美好夢想。不老不死,從自然規律來說,當然不科學,但注重養生,卻能保持健康,延長壽命。
現代醫學認為,人的壽命在100—120歲之間,理論雖如此,但對古人來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能超過百歲的畢竟少數。不過古代名人中,也不乏長壽者,究其原因,是他們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
從先秦諸子到魏晉名流,從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養生之道被不斷傳承和發揚。老子的恬淡寡欲,華佗的“五禽戲”,孫思邈的《千金方》,孟詵的《食療本草》,白居易的樂天隨意,蘇東坡的豁達豪放……眾多古代名人的養生經驗中,總有一款值得你去借鑒。
本期選題,分“神養篇”、“食養篇”和“常識篇”,擷取一些古代名人的養生事跡和言論,梳理古人的養生智慧,結合當下的養生方式,以期給您的生活帶來一些啟迪。
正本清源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養生,但更多的注意力還只停留在飲食、補品、運動等外在的形式上?!耙匝a為養”,可以說是許多人的養生方式,在養生的熱潮下,一些養生書籍和養生大師魚龍混雜,讓人分不清真假,于是養生也越來越復雜。
養生圣典《黃帝內經》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迸c此相對的是,“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边@真是當下許多人的真實寫照。在你考慮怎么吃得更生態、吃什么更補、怎么運動更養生時,你要先反思一下:飲食是否有節制?作息是否規律?工作是否過度……遵守生活的常識,就是養生的首要基礎。
養生也是一種修行,針對疾病,《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果你整天爭名奪利,心浮氣躁,喜怒無常,還談何健康長壽?“恬淡”一詞,看似簡單,但真要做到,除了像陶淵明一樣“性本愛丘山”的人,談何容易?所以說“養生重在養心”,誠不欺人也。
新年伊始,希望大家在養生上,能夠正本清源,有更全面的認識。在馬年里,像駿馬一樣,心性上自由自在,身體上強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