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藥又被稱作“毒”,這里的“毒”指的是藥物的偏性,如寒熱溫涼、酸苦辛咸等等,其藥性使用得好當然能治病,但若把握不好,反倒招災引禍。因此,古代許多醫學家都提倡“祛邪用藥,補養用食”。并且尤其推崇五谷雜糧、大米白面,這類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從無數食品中,遴選出的性味最平和而營養最豐富的“良藥”。
食療養生方
在我國古代眾多的養生家中,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相對呼吸吐納、運動鍛煉、琴棋書畫、服食藥餌等養生方式,卻更提倡食療。而這其中最負盛名的,則要數唐代的著名醫藥學家孟詵和“醫圣”張仲景。
孟詵——《食療本草》
孟詵年輕時就喜好醫藥,后來更精研食療與養生術,他曾對人說:“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而后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在搜集了241種兼具醫療作用與營養價值的食品后,他編成了我國第一部食療學的專著《食療本草》,并記載了
許多常見的食療品。
雞
光粉諸石為未,和飯與雞食之,后取雞食之,甚補益。人毒熱發,可取三顆雞子白(蛋清),和蜜一合,服之差(差,好的意思)。黃雌雞,補丈夫陽氣,治冷氣。瘦著床者,漸漸服之良。
鴨
主補中益氣、消食。消十二種蟲。白鴨肉補虛。 鵝:卵,補五臟,亦補中益氣。(惟)多發痼疾。 鯽魚: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臟。
羊奶
補肺腎之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
茶葉
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
柿子
補虛勞不足。紅柿,補氣,續經脈氣。干柿,厚腸胃,溫中,健脾胃氣,消宿血。
黑豆
令人長生,又益陽道(增強性功能)。
……
在孟詵的食療品中,不難發現日常生活中的雞、鴨、魚、肉、水果、蔬菜都已包含其中,而這一食療養生方法既避免了藥物的偏性,又使得其身體日益強健。
張仲景——四季食療
被稱為“醫圣”的張仲景不僅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其對防病養生也頗有研究,尤其是飲食養生方面。他認為,飲食養生應該做到“兩五配四加新鮮”,意指飲食中的主食為五谷相兼,精細搭配;而對副食中菜肴的性味與烹制的味道要五味合適;對所用飲食要與四季氣候特點相結合,飲食原料要更要講究時令新鮮。
春季
春季食療養生方面,主食應選用“甘涼”性的小麥加工成的各種面食,再配食一些米粥;副食主要選用“辛甘之品”,如蔥、韭菜、胡蘿卜、花生、白菜、雞肉、豬肉等。因為春天氣候溫和,人體陽氣開始升發,新陳代謝旺盛,用辛甘食品以助陽氣,可利于代謝。而配用“甘涼主食”,則可防陽氣太盛。
夏季
夏季食療養生方面,主食應選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食一些面食、稀粥并加些綠豆;副食主選“甘酸清潤之品”,如青菜、西紅柿、冬瓜、絲瓜之類,以及雞蛋、鴨肉等。夏天熱,陽氣盛,選用性味寒涼、甘酸、清潤之食品,可清熱祛暑、護陰。切忌過量食辛辣之品,以免損傷陽氣。
秋季
秋季食療養生方面,主食、副食均選用“甘潤之品”——主食以大米、糯米等谷物為主,并配以面食、白薯等,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副食除多吃各種蔬菜外,還要多吃各種水果。秋季氣候涼燥,而多吃“甘潤之品”可生津潤燥,但烹調味道則清淡為主。
冬季
冬季食療養生方面,主食宜用“甘溫性味之品”,如玉米、高粱米面食,并搭配些米面。粥中可放些蕓豆、赤小豆。副食應具有滋陽或潛陽、理氣功效的蔬菜,如大白菜、胡蘿卜、豆芽菜、木耳等。肉類可選用“甘溫助陽之品”,如羊肉、狗肉、雞肉等,可以溫補陽氣,又避免化火而陰陽失調。烹制的食品,應五味相配,味道略厚,不宜偏食或多食。
食療古趣多
關于食療之法,古人頗多研究,如果運用得當,其效亦自然不菲。而古往今來,更是流傳著許多有關食療的趣聞軼事,并或多或少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生活。
孫思邈“還陽棗”救民
在陜西,關于藥王孫思邈開方救民的趣事有很多,其中“還陽棗”的故事更是在旭縣民間廣為流傳。
相傳,陜西旭縣有一農婦患腹疾,苦不堪言,雖經醫治,卻一直不見好轉,反而是日漸枯瘦,最后竟臥床不起,眼看就要命喪黃泉了。在百般無奈之時,她的兒子打聽到了孫思邈治病救人、藥到病除的消息,便立即上路,日夜兼程把藥王請到家中為母親診治。孫思邈一番望聞問切后,斷定那婦人腹中有蟲,便先開一劑藥酒令婦人服下。隨即那婦人便吐出蟲子上千條。而后孫思邈以紅棗去皮去核配藥,又讓婦人服下,不久她就康復了。此事很快傳遍全縣,但由于當時的村民不識其他藥劑,只認得紅棗,以為藥王是用紅棗救回了婦人的性命,故把紅棗稱作“還陽棗”。
紅棗為小喬木植物棗樹的成熟果實,性味甘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神農本草經》說,紅棗“安中養神,助十二經……”百姓鐘愛紅棗,很多地方又稱“還陽棗”。而“還陽棗”趣事,經民間演義,不斷改進,又成了一款傳統藥膳。
王懷隱重用枸杞
王懷隱是北宋著名的醫學家,專為趙氏皇族看病治病。著有《太平圣惠方》傳世。
王懷隱反復研讀《神農本草經》,對書中所載枸杞能“堅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深信不疑,他對前人贊譽枸杞食療養生作用的詩句“雪雯茅堂鐘磬清,晨齋枸杞一杯羹”深有體會,并研究出了枸杞食療方。
有趣的是,他在《太平圣惠方》一書中還寫下了一則有關枸杞的故事,耐人尋味。故事云:有一使臣去西河辦事,正在趕路,遇上一樁怪事,只見一年輕婦女正在責打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使臣深感不平,憤然問那女子:“這老者是你何人?”女子答曰:“是我孫子。”使臣略驚,又問:“為何責打于他?”女子說:“我家有良藥,他不肯服用,老得如此,故而責打。”使臣再問:“你家的藥有幾種,能否告訴于我?”女子道:“藥有一種,春名天精、夏名長生草、秋名枸杞子、冬名地骨。按四時采服之,可與天地同壽。”無論故事的真偽,但都可看出王懷隱對枸杞養生功效的推崇。據記載,王懷隱除廣為傳播枸杞作用外,還廣植枸杞于山野,任由百姓采摘,濟世救民。
而現在,人們用枸杞的根、葉、果加工成枸杞酒、枸杞茶、枸杞飯等作為食療保健佳品,皆源于王懷隱的《太平圣惠方》。
蘇轍獨愛茯苓
蘇轍不僅在文壇上素有盛譽,在食療方面也頗有造詣,說起來更多了幾分趣味。蘇轍少時多病,夏則脾不勝食,秋則肺不勝寒;延醫而治,治肺則病脾,治脾則病肺,服藥而不能愈。32歲那年,經名醫指點,以食療病,始食茯苓,一年后諸疾皆痊。此后,蘇轍對食療情有獨鐘,更對茯苓的食療作用贊以詩曰:“解急難于俄傾,破奇邪于邂逅”。他還作《服茯苓賦并引》,說:“松脂流地下為茯苓,茯苓千歲,舉則為琥珀。可以固形養氣,延氣而卻老者”。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性味甘平,歸心脾腎經。早在1700年前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就已把茯苓列為上品,指出“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據了解,以茯苓制成的食療佳品甚多,到如今更是數不勝數,有茯苓膏、茯苓糕、茯苓餅、茯苓餛飩、茯苓湯、茯苓粉、茯苓面條、茯苓包子、茯苓蒸魚、茯苓蒸雞、茯苓酒等。
食療養生新觀
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現代食療藥膳是指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的指導下,嚴格按照藥膳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備藥用價值的食材相配伍,通過獨特的飲食烹飪技術制作而成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食品,做到“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使其相得益彰,既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保健強身、防病治病。
而早在古代,食療藥膳僅為宮廷、王府、達官貴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務,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健康養生觀念也就越發深入人心,藥膳養生也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進而尋常老百姓的餐桌之上也便經常出現了養生食材。
基于此,成都德仁堂便將中華傳統藥食同源、藥助食力、食借藥威的飲食文化理念現代的健康、養生理念相交融,成立了中國首家以藥膳為主題的餐飲企業——御膳宮。時至今日,它通過專注于日常生活中飲食養生之道,不僅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養生餐飲理念、文化和藥膳秘方,更是讓眾食客明白了何謂真正的藥膳。
菜品推薦
私房養生鹿肉
主料:鹿楠、鹿茸
破竹生輝
主料:春筍、鱔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