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痛這一毛病,全世界高達百分之八十的朋友都會遇到。在坐門診時,也常會遇見很多患者看病時這樣抱怨:“我年輕的時候上山打老虎都有勁,現在彎腰端了一下花盆,這腰就像斷了一樣疼。”“醫生,我剛才咳嗽了一聲,腰就直不起來了。”“我站著漱口,猛地一下,便感覺腰要塌了。”為什么我們的腰會“脆弱”得如此“弱不禁風”?我們又應該怎么樣保護好自己“柔弱的”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腰痛這個“朋友”。
對痛辨證
很多人都有腰痛的經歷,可在埋怨腰椎病帶來的痛苦時,卻都忘了去注意腰椎病形成的原因,實際上這才是我們遠離腰椎病的最佳方法。腰痛的原因有許多,如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等,但不同病因引起的腰痛,其癥狀卻也有著不同。
力學的痛
力學的背痛是由腰椎的勞損造成的。這種痛本質上和一臺開始磨損的機器是相似的。力學的痛通常是從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開始的。此時椎間盤開始崩解,椎間距變窄,面關節產生炎癥。力學的痛一般在會活動后加重。力學的痛通常在背部,但是也可能延伸到臀部、大腿和膝部。力學的背痛通常不會引起腿和足無力感或者麻木感。
神經源性痛
神經源性痛意思是由神經損傷造成的疼痛。神經源性痛發生是因為脊神經發炎或受到擠壓。椎間盤疝或者神經受到擠壓就會發生這樣的情形。近來認識到即使神經沒有直接受壓,當椎間盤破裂釋放的化學物質使神經發生炎癥也會引發疼痛。神經源性的癥狀比力學的痛更令人擔心,因為神經源性痛會引發肢體無力感或者麻木感。神經受壓引起的癥狀在神經支配區,而不是在腰骶部。這是因為脊神經上的壓力影響脊柱外的結構,比如肌肉。因此一個人背部未必受傷,然而會覺得腿或者足疼痛、麻木、或無力。這提示身體的神經系統有問題。神經上的壓力影響身體的功能。肌肉無力、反射減慢,在神經支配區感到針刺感和麻木感。
日常生活需注意
我們的腰由椎體、椎間盤、關節、韌帶肌肉等組成,尤其是椎間盤,它連接上下椎體,承載負荷,維持高度,并讓我們的身體自由運動。然而由于椎間盤總是率先“衰老”,從而導致腰椎不能靈活運動,久而久之脊柱柔韌性就變差了,腰椎的關節也隨之退化了,腰椎間盤也就容易破裂、突出了。所以我們認為腰痛的發生大多數是由于椎間盤退變而引起的,即所謂“椎間盤原性腰痛”,那怎么來預防腰痛呢?回答是:注意日常生活的臥、站、坐。
臥
首先說“臥”,我們每天在床上待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所以臥很重要,人平躺時,脊柱所承受的壓力是各種姿勢中最小的,約占體重的20%左右,臥的姿勢其實不重要,平躺、側臥、“趴著”都可以,以舒適為度,我們尤其建議腰痛的病人在睡前或起床后都能“趴著”做一些功能鍛煉。重要的是床墊的選擇,一是要軟硬適度,二是要保暖透氣。保暖透氣好理解,那什么才叫軟硬適度?這告訴大家判斷的方法:1、平臥床上,感覺腰下面不是空空的,把膝關節打直,慢慢抬腿,感覺能使得上力,這床墊就合適。2、把手墊在腰下面,如果手感覺被壓緊且不易抽出來,這也說明床墊軟硬適度。
站
站直了,別歪著。直立時脊柱所承受的載荷是體重的100%,一彎腰載荷變為200%,歪著身體,可導致兩側肌肉受力不均,一側肌肉負荷過重,緊張度增加。久而久之引起肌肉疲勞性慢性損傷,甚至加重椎間盤退變突出,壓迫神經,那么不但“腰痛”會來串門,“腿痛”這個老冤家也會賴著不走。
正確的站姿是:1、不要久站,站一會可以雙手扶腰后仰3——5下,下蹲3——5下,踢踢腿,墊墊腳,這樣可以緩解腰部肌肉緊張。2、下巴稍微回縮點,收腹,身體略前傾也是很好的站立姿勢。
坐
這個姿勢很受傷!脊柱健康最怕久坐,直立坐位時,脊柱承載身體150%的壓力,前傾坐位時(趴著坐),脊柱承載身體250%的壓力。所以,很多腰痛的患者都是坐出來的毛病!怎么坐才好?1、千萬別久坐,30分鐘以上一定起來活動活動腰。2、千萬別趴著坐、歪著坐、勾著腰坐。3、太軟、太大的沙發不好,座椅不要太深,腰背一定要能貼到靠背,雙腳別懸空,能平放在地面,不要蹺二郎腿。4、找一個合適的腰墊,讓腰部能有良好的支撐。
當然不管哪種姿勢,時間一長,腰也受不了,所以需要隨時調整舒適姿勢,并且堅持的做一些保健操,這樣對脊柱有很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