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無俗念·仙景》詞云:“光陰如電,百年隨手偷卻。”漫長的人生道路,卻是短暫的人間歲月。時光的飛逝,竟是壽命的終結。人生一世,家財萬貫,不過日食三餐;廣夏千間,不過夜眠八尺。匆匆人生,又何貴之有?造福社稷,施德民眾,貴在須有健康之體魄,貴在應有旺盛之精力。年富力強、老當益壯,方可立鴻鵠之志,顯英杰之才,從而大展宏圖。
孟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乃人人日日之所需,得飲食精微而養益身心,此理,人人熟知,但深究其義,諳飲食防病療疾及其所宜所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寡矣。善飲食者,當知其益而明其理,為健康之所需,為防病而求飲食之養,為療疾而求飲食之宜,善此者,可謂善飲食也。
俗話說,“吃在廣州”,顧名思義,粵、潮美食,譽滿華夏。唐代醫學家啟玄子,精于養生之道,其曰“高粱厚味足生大疔”。現實生活證實,多食肥美油膩者,易患肥胖、糖尿、動脈硬化等癥。故,過食蛋白、脂肪,容易釀成血壅氣滯,飲食素淡,方宜血暢氣順。固然,葷食營養豐富,豈知,素食養益生機。
素食之益,益在促進身體健康;素食之利,利在協和氣血臟腑;素食之貴,貴在防病療疾延年。體驗意會美膳,實踐驗證真知。合理之素食,益在探求飲食精微之營養成分而配成菜譜,利在發掘流傳民間之強身野菜而制成佳肴;貴在開拓道佛二家之道飲齋膳而烹飪美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食療之素食,克造福社會,康健民眾,值得探求,以求養益。
食養菜譜之特色,表現在取民間習俗中慣食的蔬菜,或山區、僻壤生長的野菜,因其飽含著豐富的營養。而菜譜中,當以蘑菇居冠。蘑菇,屬菌類,乃是貴重的菌類,分可食的菌類與不可食的毒菌。常食的菌類,以香蕈(又稱秀菇、冬菇、香紋、香信等)為貴,俗稱“菇中之秀”、“菌中之王”。有補脾胃、益氣血、醫佝僂、防腫瘤之效。蘑菇(又名肉菌、蘑菇菌),有潤燥、化痰、健脾之益。草菇(又名菌蛋),有清熱,補氣之功。平菇(又稱雜菇、耗菌、北風菌),有除濕、解痙之利。猴頭菇(又稱猴頭、猴頭菇),有補脾、健胃之作用。據現代醫學科學研究,菌類,具有防癌、抗癌之功效。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文明昌盛的現代,為健康而求食養,為長壽而求食療,可謂有益無弊。在充分物質享受中,為營養和美味而求葷食者,改善一下生活,擇日食素,清心寡欲,以素心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