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腦力勞動者來說,“勞心很勤”,但“勞身”往往不足,所以加強體力活動,尤為重要,正如《中外衛生要旨》所說:“勞心者,不可不勞手足。”
腦力勞動者,坐著埋頭伏案工作的時間很長,有的白天坐了一天,晚上又挑燈夜戰,坐到半夜,這最易使人早衰,影響壽命。《醫學入門》就強調說:“整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并敦敦告誡道:“人們徒知久行久立傷人,而不知久臥久坐尤傷人也。”
腦力勞動者成天埋頭伏案學習或工作,頸部經常向前彎曲,影響血液循環的流暢,使腦組織得到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不夠充分,而緊張的腦力活動又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和營養物,所以時間久了就會感到頭昏腦漲。
在持續的緊張用腦過程中,或者在長時間用腦之后,沒有適當的體力活動來調節,大腦的疲勞就難以消除。久而久之,就會引起大腦的功能紊亂,最常見的就是神經衰弱:經常頭昏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甚至情緒低落,心煩意亂,疲憊不堪,難以堅持正常的學習和工作。
長期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又缺乏必要的體力活動,也是高血壓病、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重要發病原因,所以有人將這類疾病稱為運動缺乏病。
因此,“勞心”的知識分子,必須特別注意“勞手足”。古往今來,善于用腦者,無不注重體力勞動與體育運動。
孔子教授弟子,不僅授以詩、書、禮、樂,而且傳授射箭和駕車的技術,還帶領學生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進行郊游和登山活動。他最為贊賞的是在春季三月,穿上春裝,陪伴老友,帶上孩子,到河邊去洗澡,到山上去吹風,然后詠詩、唱歌,踏上歸途。這位用腦及勤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那“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卻能年逾古稀,顯然與他在“勞心”之后,又善于“勞手足”密切相關。
有一位教師從孔子動靜結合的事例中受到啟發,在一生中既勤于用腦,又勤于運動,做到了動靜相兼,所以退休之后直到90高齡,仍然可以生活自理,且常看書寫字。他還專門介紹自己深刻的體會:“幾十年來,一直井井有序的合理安排時間,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交替進行。一方面消除緊張的腦力勞動所造成的高度緊張狀態,使中樞神經系統充分地休息;另一方面又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既呼吸道新鮮空氣,又搖曳筋骨,促進了新陳代謝,加強機體各個方面的功能。這無疑是我輕身耐老,不得高血壓一類疾病,因而得以頤養天年的原因之一。
事實證明,善于”勞手足“是”勞心者“預防疾病、避免早衰、健康長壽的訣竅,所以,我們在緊張用腦的間隙,應當穿插體力活動。最好能養成每天到戶外鍛煉的習慣,無論做操、打拳、跑步都行。飯后出門散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星期天、節假日邁開雙腳,出外郊游,更能放松身心,活動筋骨,增強體質,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