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有小兒,本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在孩子的養護方面,很多家長卻有諸多煩惱。由于小兒在生理上“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在病理上“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因此,小兒較成人的抗邪能力低,易為邪氣所傷,引發相關疾病。加上很多父母缺乏養育知識,本是為孩子好,卻常常事與愿違。
前不久曝光的“幼兒園喂藥事件”中,為了防止孩子傷風感冒,某些幼兒園竟然長期違規給孩子喂食處方藥,造成頭暈、皮膚瘙癢等不良反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如何正確地預防兒童生病?常見兒童病癥的病因是什么?家長應注意什么?針對這些問題,本刊專訪了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名中醫、著名兒科專家胡天成教授。
《養生雜志》:兒童健康時刻牽動著父母的心,請問胡教授,根據您多年的臨床經驗來看,小兒最常見的病癥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胡天成:兒科常見的疾病,用中醫術語來說,一類是肺系疾病,西醫稱呼吸道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哮喘等。另一類是脾系疾病,也就是西醫稱消化道疾病,包括厭食、嘔吐、腹瀉、腹痛、腹脹等。另外中醫認為一些口腔疾病也屬于脾系疾病。
至于原因,跟兒童自身的特點有關,用中醫理論來講,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還處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生理上“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所以孩子的抵抗力和消化能力相比成人要差一些。另外小孩智識未開,冷暖不知自調,再加上許多家長唯恐孩子著涼,往往給孩子穿得多,蓋得厚,出汗多,就容易引起感冒。所以小兒傷風感冒、傷食吐瀉等最為多見。
《養生雜志》:現在孩子生病后,有很多父母會選擇帶孩子到中醫院就診,作為中醫兒科專家,您覺得中醫在小兒治療上有哪些特色和優勢?
胡天成:中醫以中藥治療為主,包括內服、外用,亦可適當配合推拿按摩綜合治療。中藥應用了幾千年,以植物藥為主,治療感冒、發熱、咳嗽或嘔吐腹瀉等病,都是用的一些常用藥,藥性平和,副作用小。中醫的特色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針對每一個小兒的體質特點、季節變化、居住環境等實施個體化治療,最大程度調動自身抗病能力,達到陰陽平衡。
《養生雜志》:因為孩子身體脆弱,所以孩子生病后,很多家長都會焦急慌亂,不知所措,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怎樣做?
胡天成:對待疾病,我主張早發現早治療。如果是一些輕微的癥狀,譬如家長知道是孩子吃多了,傷食引起腹脹或嘔吐,那就要給孩子節食,或者到藥房買點“保和丸”之類的中成藥,給孩子吃,這種小病家長自己就可以處置了。但如果家長搞不清楚狀況,千萬不要亂吃藥,也不要慌亂,應該盡快帶孩子到醫院就診。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請醫生診治要穩妥一些。
《養生雜志》:您前面也提到,孩子之所以容易生病,是因為抵抗力較弱。那在增強孩子抵抗力方面,父母應該怎么做?
胡天成: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育兒經驗是:“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意思就是要想孩子平安健康,就不要給孩子喂得過飽,穿得過多。另外,家長不用刻意給孩子吃補品,看似在增強他的免疫功能,其實可能影響他的健康,適得其反。鍛煉身體可以增強免疫功能,但必須要符合各個小孩子自身的特點,如果孩子身體很好,運動量可以大一點。如果體質不好,鍛煉就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孩子只要吃得好睡得好,身體一般都長得好。要讓孩子吃得好睡得好,就要注意前面談到的“常帶三分饑與寒”。另外藥物是治病的,有病才用藥,無病不吃藥。近期新聞曝光的幼兒園給孩子服用“病毒靈”等處方藥,這些藥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但從中醫來講,這些藥多系清熱的,長期服用,就會傷害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損傷,影響消化吸收,孩子的身體怎么長得好?!所以顧護好孩子的脾胃十分重要。
《養生雜志》:孩子最常見的感冒、發熱,發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胡天成:感冒是指外感六淫邪氣而言,與季節、環境、體質等因素有關。小兒常見的感冒有風熱和風寒之分。小兒是“稚陰稚陽”之體,雖然生機旺盛,但在物質基礎與生理功能上都是稚嫩和不完善的,處在快速的生長發育階段,表現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感受外邪容易化熱,所以風熱感冒是最多的。
小兒發熱最多的是外感發熱。由于氣候反常,或調攝不慎,風、寒、暑、濕、燥、火乘虛侵襲人體而發熱,這叫外感發熱。其次是內傷飲食。食物不能消化,停留胃腸,積久化熱,這叫食積發熱。另外小兒的傳染病比較多,如麻疹、猩紅熱、乙腦等基本上都有發熱癥狀,需要根據季節、發病表現來確診。
《養生雜志》:那在預防孩子感冒發熱上,家長應該注意哪些細節?
胡天成:孩子感冒發熱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千萬不能自作主張。我接觸過很多患兒的家長,自以為孩子是什么病,自己跑去買些藥給孩子吃。或者原來找哪位醫生看過,吃了醫生開的藥效果很好,下次孩子生病了,家長還按這個處方去撿藥。這是典型的“刻舟求劍”。以感冒為例,并不是每次感冒都跟以前一樣。同樣是感冒同樣是發熱,同一個孩子,他在不同季節得的病,他的舌苔不一樣,兼夾癥不一樣,開的藥方都可能不一樣,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辨證論治。
《養生雜志》:嘔吐和腹瀉也是小兒中常見的癥狀,其原因是什么?應該如何預防?
胡天成:小兒的特點是“脾常不足”,這里的“脾”也包含了胃。小兒生長發育迅速,對營養精微需求較成人相對較多。“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小兒脾胃比較薄弱,我常把脾胃比作磨子,大人的是大磨子,小兒的是小磨子,小磨子一次能推得了多少東西呢?若喂養不當,或飲食不節,容易引起嘔吐和腹瀉。為預防這種情況,一是節制飲食,二是藥物調理。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的生理特點,懂得愛孩子的方法,愛得不當就變成了害。正如前人所說“不善養子者,如舐犢之愛惜,愛之愈深,害之愈切。”
《養生雜志》:孩子貪吃是一種情況,但有的孩子厭食又是什么原因呢?
胡天成: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甚至拒食稱為厭食。特點是“吃得少,精神好。”這種情況一類是偏于脾氣虛弱,沒有饑餓感,食不知味,喜食味重食物。另一類是“胃陰不足”,胃中津液缺乏,不喜飲食,常喜飲水。還有一類是“中焦濕熱”,舌苔厚膩,口臭腹脹,不饑不食。治療小兒厭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調理。
《養生雜志》:在學齡兒童中,還有一種常見的疾病叫小兒多動癥,很多家長以為只是孩子調皮淘氣,不認為是病,請問這種多動癥有哪些癥狀,應該如何去調節?
胡天成:多動癥的小兒,不只是好動,話多,主要表現在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學齡兒童相對多見,上課不專心聽講,精神渙散,搞小動作,甚至離開座位,在教室里走動吵鬧。這些孩子十有八九都煩躁易怒、沖動任性。
我認為多動癥的病機特點是陽動有余,陰靜不足。由于小兒心肝常有余,脾腎不足,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因而表現為神飛揚不定,志存變無恒,情反復無常,性急躁不耐等神、志、情、性異常。治療上主是要通過藥物結合心理治療,調和臟腑陰陽,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另外最好不參加跆拳道之類的激烈運動,不看奧特曼一類的影視作品,家長也不要打罵孩子,才能取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