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推拿名家,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對推拿有豐富的教學與臨床經驗。
不打針不吃藥就能治好寶寶常見病?沒錯,這就是被越來越多家長青睞的小兒推拿療法,利用刺激穴位喚醒小兒自身調節系統,這無疑是寶寶的福音。但對于僅通過按、揉、捏等手法就能消除病痛,家長們還是有許多疑問。本期我們采訪了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廖品東教授,一起來更全面的認識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特色及手法
自從揭穿了“感冒藥是個世紀大騙局”后,人們就更加意識到人體是有自我康復功能的。小兒推拿就是利用人體自我調節能力戰勝病痛的典型療法,通過機械力學原理局部施治,哪里不舒服就按揉相應穴位,為身體助動,小孩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身體所能接受的按揉刺激也是最強的,并且能把這種刺激轉化為一種調節身體的機制。
手法是推拿的核心和根本,在推拿手法上,根據操作特點分為按抑類和運動關節類手法。從臨床上講,手法分為揉、推、摩、運、按、掐、捏、搗、搓等手法,將手法的同一術式施于不同穴位有不同療效。下面介紹揉法和摩法:
揉法:分為單指揉、多指柔和對稱揉三種
單指揉:拇指或中指揉神闕,體位:醫者立于少兒右側,以拇指或中指置于神闕(少兒肚臍)。操作方法:先順時針后逆時針方向,緩緩揉動約3-10分鐘。
多指柔:食指和中指揉天樞,體位:少兒臥位,醫者以一手食指和中指,二指分開,分別置于兩側天樞穴。操作方法:食指和中指同時發力,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揉動3-5分鐘。
對稱揉:兩拇指揉太陽穴,體位:若少兒仰臥位,醫者立于其頭側,若坐位,則醫者立于其對側,以兩手拇指分別置于兩側太陽穴。操作方法:向眼方向揉止汗,用于體虛衛表不固,向耳方向揉發汗,治外感。向眼方向揉2-3分鐘,向耳方向揉以汗出為度。
摩法:分為指摩法和掌摩法
三指摩鹵門:體位:少兒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并攏食、中、無名三指,以其指腹置于少兒鹵門。操作方法:緩緩摩動,順、逆時針交替進行摩1-3分鐘,要求力度與速度均勻。該法也用于百會(稍大兒)、大椎、中脘、丹田和命門等穴。
掌摩全腹:體位:少兒仰臥位,醫者將手掌平置于腹部。操作方法:順時針與逆時針交替摩動3-5分鐘。
一起來“推”出健康
推拿傳統而綠色,通過有針對性的局部施治,一般能達到70%的療效。對于常見的小兒厭食有非常好的療效,此外優勢病種還有鼻炎和視神經萎縮,一個病在鼻,一個病在眼,符合局部直接作用優勢,因而是小兒推拿的優勢病種。又如排痰法中的抱肚法,腹瀉的龜尾刺激等均符合機械力學原理和助動性,因而也是優勢病種。
其實推拿手法并不難,比預測地震容易些,也比找飛機容易些。家長們動起手指來,為孩子“推”出健康吧!
(圖片在配圖中都有)
揉太陽 穴位:太陽。功效:疏風解表,調節陰陽,清利頭目。時間:作為起式24次,治療感冒則3-5分鐘。
此處配圖:揉太陽
拿肩井 穴位:肩井。功效:發汗解表,宣通氣血,升提氣機。時間:1-3分鐘。
此處配圖:拿肩井
掐揉二扇門 穴位:二扇門。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散寒。時間:3分鐘。
此處配圖:掐揉二扇門
推上三關 穴位:三關。功效:溫里散寒,補益氣血。時間:3-5分鐘。
此處配圖:推上三關
掐揉耳后高骨 穴位:耳后高骨。功效:疏風解表,鎮靜安神。定驚。時間:掐揉50次。
此處配圖:掐揉耳后高骨
掐山根 穴位:三根。功效:開關竅,治驚風。時間:掐3-5次。
此處配圖:掐三根
Tips:
施術前應修短指甲,雙手不可過涼,以免小兒產生恐懼;小兒的姿勢,坐臥舒適自然。無論男女,首選左手各部穴位,操作手法,輕重適宜,用力均勻,對易引起小兒恐懼和哭鬧的強刺激性手法,應最后操作,推拿后要避免小兒吹風。為了防止擦傷皮膚和提高療效,在推拿時可先在推拿部位抹一些爽身粉或嬰兒油、植物油,以起到滑潤皮膚,增強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