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出境:楊立立 藝立童蒙國學創辦者
面對時下孩子“浮躁”、“叛逆”、“沉迷游戲”等層出不窮的問題,禮智教育自然成為了怎么也繞不開的熱點,除了身體上的養育,怎樣把孩子養育成孝親敬長,誠實守信,謙恭有禮的孩子,無疑是眾多家長熱切關注的教育重點。其實一個人的精神啟蒙,往往始于傳統經典的侵潤滋養。從藝立童蒙國學教育的探索實踐中,多少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誦讀精典 經世致用
在藝立創辦者楊立立老師看來,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誦讀經典無疑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而靜心讀書對童蒙教育來說,更是培養孩童全面發展的基礎。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黃帝內經》一言以蔽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只有當孩子精神內守的時候,他才能夠獲得更多的內在的、智慧的啟發,從而使身體與心靈可以同時得到修養。何病之有?諸葛亮在給他孩子的所寫的《誡子書》中也說到,“夫學需靜也,才需學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才學、禮儀、道德都需要在心靜的基礎之上才能成功。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國的國學經典文化底蘊豐厚,蘊藏著豐富的為人處事的經驗和做人的道理。通過誦讀經典,用祖國優秀傳統的文化熏陶孩子,他們自然也就變得更加聰慧、禮儀、仁愛、守信、博學。試想,當孩子將典籍經典篇章誦讀于心,孔孟、老莊自然也就與你的生命相伴了。有圣賢教誨藏于心,篤于行,德必向善,學必精進,功自然成。
要知道,一個人辨別是非的能力應是從小就開始的,過了青春期,道德觀、世界觀就已經基本形成了。而國學帶給孩子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提升孩子們的素養,讓孩子們能夠更好的美化自己的內心世界。也能使孩子對祖國更有感情,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培養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識、經世致用的下一代。
把百草園還給孩子
在傳統文化中,勞動是生活方式的第一內容。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躬耕隴畝、田園牧歌等,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勞動的看法。古代人并沒有把勞動僅僅看做是謀取生活的手段,他們還希望在勞動過程中獲得歡樂……秉承這種傳統文化的思想,楊老師將她的教學空間放大到了大自然中,讓孩子通過“農耕游學”體驗生活、學習知識、獲取能量。而這種教育方法,對于生活在都市叢林的孩子們來說,不僅是雀躍的、新奇的,更能釋放出孩子對神奇大自然的求知欲。
隨著節氣的不同,藝立的老師們帶領孩子來到田間山頭,或播種、或耕作、或采摘……當小朋友身上的汗水一滴一滴滴落進土里時,他們自然而然也就吟出了“汗滴禾下土”的詩句。在這一剎那,他們感受到的也許不再僅僅是課本上枯燥的文字,在釋放出自己熱愛自然的天性的同時,也更加明白了勞作的含義,更加能體會土地的珍貴、收獲的快樂。很多德育教育,也在孩子與大自然的對話中,自然侵潤進幼小心田。
當然除了農耕游學,依托四川成都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文化游學、運動游學也時有進行。錦里、杜甫草堂、蜀錦蜀繡館都留下了孩子們的身影,在他們的驚嘆聲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自然也就有了進一步的感知與探求的欲望。
養生 以踐行的方式
在藝立“傳統經典教育”私塾班,生活照料中融入養生理念是一大特色。老師們會教授八段錦、小龍拳、五禽戲等養生拳以使孩子們動靜相宜中強健身體;老師們還會根據時令和節氣,在孩子的飲水和用餐中加入當季適宜的或發散或收斂或溫補或清熱的食材以進行飲食調養,午餐更是以五谷豐富的粗茶淡飯為主。這些都讓孩子們通過進一步親身實踐感受到何謂養生。
在遇到我國傳統節日時,藝立老師們會為孩子們組織一些特色活動。如春龍節剪發、花朝節植樹賞紅、觀音誕放生祈福;上祀節以茶代酒進行曲水流觴的吟誦品茗;寒食節河邊看柳,采編柳葉帽……讓孩子們體會傳統民俗貼近生活的那份美好。通過各類主題活動,孩子們也在寓教于樂中深深記住了各類傳統節日的含義,在潤物細無聲的禮儀教化之下,彰顯著文人雅士的風范便自幼年可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