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出境:袁崇碩 中華網視——養生欄目主持人
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
—蘇東坡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不乏名人靠湯療養生保健的故事:唐朝一代美女楊貴妃經常靠湯療來養顏美容;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每晚都運用湯療來強身健體;清代名臣曾國藩更是視“讀書”、“早起”和“湯療保健”為其人生的三大得意之舉;近代京城名醫施今墨也是每晚必用花椒水來泡腳養生……雖然中華文明史已歷經數千年的演變,但這一中華傳統保健術之精華并未因此而被人們遺棄,相反它不但被繼承了下來,更是成為了當下越來越多人認可的保健養生方法。
養樹需護根 養人需護腳
在《瑣碎錄》里面針對足道湯療有明確的記載:“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可見腳對人體的重要性非常明顯,但足道湯療與足道推拿卻完全是兩個概念。從足道湯療的角度來說,中醫把人體分成了九大系統,這九個系統相互作用,就是一個完整有序的整體,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說的就是這九大系統任何一個地方若是堵塞不通,久堵成毒,毒而生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就不能單純的說足道湯療有什么樣的養生功效了,當經絡打通,促進九大系統正常運轉,身心無堵(毒),何病之有?當然這是從一個健康人的角度來說。
如果說本身就有各種常見疾病的,其原理同樣如此,最終目的同樣是為了疏通筋絡,打通微循環,排除體內寒氣垃圾毒素。如:
調整血壓
中醫學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就有六十多個穴位。如果經常用熱水泡腳,能刺激足部穴位,促進血脈運行,調理臟腑,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病邪、降壓療疾的目的。
改善血液循環
足浴可以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環。水的溫熱作用,可擴張足部血管,增高皮膚溫度,從而促進足部和全身血液循環有人做過測試,一個健康的人用40℃-45℃的溫水浸泡雙足30-40分鐘,其全身血液的流量增加女性為10-13倍,男性為13-18倍。
促進新陳代謝
足浴可促進足部及全身血液循環,由于血液循環量的增加,從而調節各內分泌的機能,促使各內分泌腺體分泌各種激素,如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這些激素均能促進新陳代謝。
改善睡眠
足浴可通過促進足部及全身血液循環,加速血流,,驅散足底沉積物和消除體內的疲勞物質,消除疲勞使人處于休息狀態從而改善睡眠。
湯療養生 有跡可循
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人們也常說一句話“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之所以說足道湯療具有較好的養生保健功效,主要是因為在水溫熱壓的作用下,足底角質層會慢慢溶解,直到打開足底的汗腺和毛孔,這時,湯療便會對你的身體開始發揮作用。在藥液與水溫的雙重作用下,將促進人體微循環和經絡的暢通,通過血液把藥物分子帶到身體的每個細胞,而不會傷及人體臟腑,更不會給肝腎腸胃帶來任何副作用。然后通過內分泌系統,汗腺等快速將體內垃圾排除,尤其對于寒癥人群,可以迅速將其小腿脛骨內的寒毒排除。簡單、方便、高效、安全也成為了湯療的最大特色。
當然許多人在進行湯療時,會放入一些祛風散寒,舒筋活血的藥草,但我們從湯療專業的角度來看,湯療屬于中醫調理身體疾病的一種方法,那么藥草的配方同樣顯得至關重要。
由江西景德鎮俊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金柏源系列湯療產品,在專業湯療領域應該是領軍品牌。藥物配方有1200多年的歷史,其獨特的地理資源與藥物配方為全球獨有,主要開發的產品有金柏源“清調補防”系列,降糖降壓系列,塑身減肥系列等。
湯療雖好 也需注意
選用能恒溫在40—45度,質量有保障的足浴器,先將中藥用開水沖泡后,等足浴器內水溫在40—43度以內時,即可將沖泡好的藥湯注入足浴器內,此時便可正式享用湯療了。但嚴格的講,湯療前后卻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
1、湯療前后至少半小時以內不可以喝酒,濃茶,涼水,碳酸飲料等;
2、尤其是中老年人湯療后不宜馬上站立,應多坐幾分鐘慢慢站立,以防腦供血不足,容易暈厥;
3、正常人群水溫一般可以控制在40—45度之間,高血壓,糖尿病人,心臟病人,腦血栓等人應保持在40—43度之間,時間不宜過長,應控制在5—30分鐘以內,具體因病人而異;
4、湯療期間不宜對著空調和風扇吹,自然風也不宜。
5、3—6個月內動過內科手術的,有內出血的,經期不可湯療。
6、中老年人湯療時應保持心情平靜,環境安靜為宜,切勿動氣。
文化為載體 湯療成產業
在袁崇碩看來,湯療對人們的益處還不僅僅體現在有益身心方面,通過以傳統文化、孝道文化為載體的湯療,更能讓家人感到貼心和溫暖。
《養生雜志》:您為什么想到要做“家庭湯療養生”產業呢?
袁崇碩:做這個項目是我在2007年底的一個決定,其實應該講是一個發現,市場經濟下的足浴產業雖然在不斷創造GDP的新高,但是我卻看到足浴產業的另一個更大更富有的市場,我在一段時間做過很多市場調查,市面上的足浴養生館在百姓眼里,總有說不清道不明五味雜陳的感覺,就算很多有保健意識的人也未必一定要去足療店,他可以去很多其他的養生館,例如中醫推拿;社會上有保健理念的人未必也有錢,有錢的人也未必有時間,有時間的人未必有保健理念,所以在整個社會人群中,做到每周去一次足療店的人還不到1%,每個月去一次的人還不到5%,去的人一定是有錢有閑有觀念的人,哪怕是工作應酬。可是我發現,中國人有一種很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幾乎所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城市農村,窮人富人,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洗腳。所以我當時就想,如果把符合老百姓生活規律的洗腳行為,轉化為一種全民足道養生行為,豈不是更大的一塊市場和一座永不枯竭的金礦?所以我就當機立斷,開始組建研發團隊,尋找秘方并開始投入生產和建立市場服務營銷渠道。這一做就是7年。
《養生雜志》:和其它的養生產業相比,您認為家庭湯療的優勢,或者說是和其它養生產業的不同體現在什么地方?
袁崇碩:其實只有三點:第一,家庭湯療符合全國老百姓的生活秩序,并且中國傳統文化,人們對足浴的理解與中醫常識有根基,不需要過多的去導入消費理念。第二,養生,其實就是養護生命質量的方法,是我們在自主生活領域里面的一個自主解決的問題,養生絕不是依靠某種高科技和時尚,養生之道,盡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樂哈哈。第三,家庭湯療養生符合我國中醫預防體系的建設與推進,同時助老養老,構建和諧互助社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是我們始終秉持的立業之本,更是發展之根,家庭湯療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養生雜志》:我們知道您一直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但現在卻將湯療項目帶到了四川內陸,您如何看待四川在足道產業方面的發展?
袁崇碩:川蜀之地濕氣很重,又是農業大省,地理環境特殊,使眾多百姓造患上各種疾病,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腰腿酸痛,強直性脊柱炎,婦科疾病,尤其現在富貴病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說,將湯療帶到四川內地是早就該做的事,由于這些年主要在華東華北各省市發展較快,沒能抽調力量往西部發展。現在機緣成熟,希望能給全川人民帶來福音。四川是一個發展中大省,借西部發展的東風,我們不但引進湯療產業,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還要在文化傳媒,文化金融,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產業方面逐漸投入進來。
《養生雜志》:是否可以把足道看成是傳統文化、孝道文化的載體和體現?
袁崇碩:中華足道文化的發展至今已有四千五百多年,與中華始祖黃帝為同一時期,據傳黃帝部落橫跨黃河,與北方蚩尤連年交戰,蚩尤所帥驍悍彪勇,黃帝所帥不適北方水土,且長期糧草不濟,每戰傷兵滿營,時首席太醫岐伯力薦山野奇醫俞跗,黃帝重任,遂前往兵營救治傷兵,見俞跗就傷兵足底推拿點穴片刻,傷兵如附神力,英勇殺敵,后黃帝獲勝,固有“俞跗摸腳定天下”之傳說。
首先,我說的湯療,就是中醫的“足部藥湯療法”,足道湯療自古便是皇家的養身之術,多少皇帝和文豪都曾留下關于足道湯療的佳句,如蘇東坡詩曰:“主人勸我洗足眠,夜半不復聞鐘鼓”;歷史上最長壽的乾隆皇帝也道:“晨起三百步,晚上一盆湯”。其實,在晚清以前,朝廷在全國選拔人才的前提就是“舉孝廉”為首要標準,并非唯才是用。兒女給父母長輩洗腳捶背暖被窩是一件既普通尋常且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只是當今社會做的人太少了,反倒讓為父母長輩洗腳端水成了一件稀奇事兒。
《養生雜志》:您給父母親自洗過腳嗎?
袁崇碩:說來慚愧,以前我也沒有覺得給父母洗腳是多大一件事。首先要感恩我的師父賢宗住持。是他老人家的開示,讓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不過我算是很幸運,因為父母給了我盡孝的機會,但是有很多人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我真心的希望,全天下的兒女,常回家看看,給父母長輩聊聊天,捶捶背,拉拉手,洗洗腳,人生苦短,別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故事成為多少子女一生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