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出境:趙英立 著名茶文化專家
“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旁觀冷眼人。”《紅樓夢》第二回開篇,曹雪芹即用“香銷茶盡”暗示了全書的結局。作為集傳統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紅樓夢》對茶文化的描寫既深且廣,難怪有人說,“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
暮春三月,著名茶文化專家趙英立先生應邀來蓉,在成都柒茶邨茶藝館,與一眾茶友分享“紅樓茶事”,從茶事活動六個環節——選茶、擇水、配具、沖泡、品飲、感悟,為茶友們解析紅樓夢中的茶文化。且讓我們一起走進氤氳茶氣里,探探那紅樓里的茶世界。
選茶:茶有茶性,擇適己者飲
《紅樓夢》中的榮國府,是鐘鳴鼎食的富貴之家,幽雅的茶事也顯得富貴奢華。富貴人家喝茶,喝的是上等茶,普洱茶、龍井茶、“楓露茶”等不一而足,多是當時的貢茶。雖是好茶,每個人根據身份地位和自身體質不同,選擇喝的茶亦不同。
譬如在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劉姥姥醉臥怡紅院”中,妙玉為賈母獻茶時,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賈母方才吃了半盞。
“六安茶”產于安徽省六安縣,與西湖龍井茶同屬天下名茶,都是珍貴的貢茶。但賈府的老祖宗賈母為何不喜飲這種名貴的“六安茶”呢?趙英立先生解釋說,“六安茶”屬于不發酵的綠茶,味苦性寒,不適合生活在北方的賈母。另外賈母之前提到:“我們才吃了酒肉。”可見這位老祖宗也是飲茶高手,深解茶性,吃了酒肉之后油膩太重,倘若飲了綠茶容易停食、鬧肚子。
精于茶道的妙玉在旁說:“知道。這是老君眉。”意思是告訴賈母這不是綠茶。老君眉,為福建福鼎、政和一帶所產的白毫銀針茶,精選茶樹嫩芽制成。所謂“老君”者即“壽星”也。妙玉為賈母備下的“老君眉”,既符合“吃油膩不宜飲綠茶”的茶理,同時也有恭維、討好“老祖宗”的心理,可見妙玉不但善茶道,更是聰慧乖巧。
根據發酵程度,茶可分為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六種,在茶性上,綠茶、白茶、黃茶味苦性寒,烏龍茶性平,紅茶味甘性溫,黑茶味苦性溫。從健康的角度,喝茶要注意三個方面。第一,看茶喝茶,就是喝茶之前,要了解茶葉茶性。第二是看季節喝茶,要根據四時變化,寒暑更替來選擇不同茶性的茶。第三是看人喝茶,個人的年齡不同,體質不同,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自己的茶。
趙英立先生建議,一天至少應喝三杯茶,上午的時候泡上一杯綠茶,或者老北京茉莉花茶也不錯。午飯以后泡上一杯烏龍茶,無論鐵觀音,大紅袍,都是可以的。晚飯以后要喝溫性更強一點的,比如說紅茶、熟普、老黑茶。這三種茶是根據一天變化和體質的變化來組合,如果能長期飲用,對健康很有幫助。
擇水:天水為上,地水次之
名茶還需好水泡,在《紅樓夢》中,烹茶之水尤為講究,賈寶玉《冬夜即景》的詩中曰:“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妙玉為賈母泡茶,用的是“舊年蠲的雨水”。在耳房內烹茶款待黛玉、寶釵和寶玉時,黛玉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
雪落在寺院梅花上,收一甕埋入地下,數年后才開啟,而后煮雪烹茶,這真是雅到了極點。明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寫到:“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泡茶之水尤為重要。古時烹茶,天水為上,地水次之。天水即雨、雪、露,地水即山泉、江水、井水等。古代環境良好,天水純凈無染,梅雪雨水又添了幾分雅趣,自然是上上之選。不過如此雅興,換到現代的話還是免了吧,酸雨、霧霾、污染日益加深,誰還敢去喝那天水。
陸羽在《茶經》中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見山泉水泡茶是極好的,趙英立先生透露自己一般用的是農夫山泉。而針對現今大家推崇的小分子水,趙先生認為,小分子水固然有益健康,卻會影響茶味,注重養生還是更注重當時喝茶的享受,則是見仁見智了。另外,如果條件允許,用當地水泡當地茶是最好的,譬如龍井茶,用虎跑寺的泉水來泡,則色香味絕佳。
配具:豪門望族,非名器不飲
飲茶之道,還講究配以杯、壺、盤成套茶具。《紅樓夢》描寫的名門望族飲茶,不僅茶是好茶,茶具更是堪稱名貴,大有非名器不飲之嫌。比如在王夫人居坐安息的正室里,茗碗瓶花俱備;在賈母的花廳上,擺著洋漆茶盤,里面放著舊窯什錦小茶杯。
在“賈寶玉回品茶櫳翠庵”一回中,對茶具的描寫尤為詳細: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了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然后眾人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這里所說的成窯五彩小蓋鐘及脫胎填白蓋碗,都是明代成化年間官窯所產的青瓷茶具,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則為清代福州所產的雕填品種的名貴漆器茶具。
接下來,又見妙玉另拿出兩只杯來。一個旁邊有一耳,杯上鐫著“<分瓜>瓟斝”三個隸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年四月眉山蘇軾見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 ,遞與寶釵。那一只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點犀<喬皿> ”。妙玉斟了一<喬皿>與黛玉。這都是稱得上古玩珍奇的茶具。而寶玉嫌棄是俗器的綠玉斗,妙玉卻道,“你家里未必找得出這么一個俗器來。”此話亦可見妙玉的身世非凡,不在榮國府之下。賈府中這諸多名貴的茶具,盡顯賈氏這一名門望族在當時社會的豪華與氣魄。此等茶具不止名貴,更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用來飲茶,稍稍一呷,似乎就能呷出一個遠古芬芳。
時至今日,富貴人家亦有數萬元一只的茶杯茶壺,這本是茶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有條件者也無可厚非。但喝茶的本質,還是在茶,在水,在人,茶具只是一個輔助性工具,不可舍本逐末。尋常人飲茶,一把紫砂壺,一套素雅的陶瓷茶具,抑或一只普通的玻璃杯足矣,只要茶好心靜,便能喝出好滋味來。
沖泡、品飲:味濃香永,快活自省
有了名茶好水,配以上等茶具,還要講究烹茶藝術。《紅樓夢》對此也有描寫:“妙玉自風爐上扇滾了水,另泡一壺茶”。茶的沖泡,應沿杯壁注水,水溫根據不同茶葉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100℃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
接下來的品茶環節,重在一個品字。既是品茶,就與一般的喝茶解渴不同,就如妙玉調侃寶玉所言:“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
品茶時,人不宜過多,明代陳繼儒說,“一人得其神,二人得其趣,三人得其味,七八人是名施茶,飲茶者愈眾,則離品茶真趣越遠。”看倦了世事紛擾,不妨坐下,取水烹茶,閑看山水,靜守煙霞,還心靈一份淡遠清雅。
黃庭堅在《茶詞·品令》中寫到:“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將品茶的妙處描述得淋漓盡致。
感悟:世法平等,二無分別
唐朝詩僧皎然有詩云:“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可見飲茶不僅是醒腦清神,更在于借茶悟道。
茶藝是茶藝師和茶者使品茶由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活動過程,除了選茶、擇水、配具、沖泡、品飲,還包含最重要的一點:感悟。
在《紅樓夢》中,通過一場茶事,將妙玉的人物性格表露無遺。妙玉本是帶發修行的出家人,然而分別心卻較常人尤重。她用舊年的雨水為賈母泡茶,卻在隨后對黛玉說,“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可見其對賈母只是表面恭維。更甚者,一只上好的茶杯,只因鄉下老太太劉姥姥吃過,她便嫌臟不再要了,卻是寶玉發善心:“那茶杯雖然臟了,白撂了豈不可惜?依我說,不如給那貧婆子罷,他賣了也可以度日。”妙玉聽了接道:“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使過,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他。”
寶玉之前曾對其言,“世法平等”,化用的是《金剛經》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句。佛教是出世間法,妙玉雖是出家人,茶中高手,卻連入世間法都沒參透,何談佛法。所以曹雪芹給妙玉的判詞是: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品茶品到最后,品出的是一顆清凈心,所謂“禪茶一味”,藉由喝茶,正應該悟到眾生平等,二無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