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健康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興旺的基本保障。有一則廣為傳播的故事講,門外有三位使者:財富、地位與健康,請問你愿意先把哪一位領回家?眾人的選擇不一,其中有人選擇了健康,誰知前二者也跟著進了門。選擇的人很詫異:我沒選你們啊?財富和地位這兩位使者回答:健康走到哪我們就會陪伴他到哪,因為我們根本離不開他,如果你沒請他進來,我們兩個不論是誰進來,很快就會失去活力和生命。這個故事蘊涵的哲理表明,沒有健康,一切都會失去;擁有健康,幸福才成為可能。
話說如此,但對于很多人來說,沒有什么比健康更讓他們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一方面健康頻頻向人們敲響警鐘,一方面人們卻又因種種原因透支健康。在健康方面,知與行脫節乃至分離的現象,顯得異常的突兀。
2013年,有關部門發布《2012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報告》。結果顯示,當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8.8%,比2008年提高2.32個百分點。據此估算,全國15—69歲的人群中,具備健康素養的人數只有大約9100萬人。所謂健康素養,當然不僅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更指能夠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這表明,對待健康能夠知行合一的人并不多。那么,“健康素養”要如何耕耘?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給健康素養下了一個定義,“健康素養代表人的認知和社會技能,這些技能決定了個體具有動機和能力去獲得、理解和利用與健康相關的信息并通過這些途徑能夠促進和維持健康。”健康素養簡單來講是一種能力,為了維護自身的健康能夠有意識獲取、尋找跟自身健康相關的一些信息。不僅要找到這些信息,而且能夠理解這些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來改善自身的修養,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一個人的素養高低不取決于知道多少,而是在于你知道信息并能正確理解直至運用。這就意味著能否判別出哪個信息是正確的。比如你有慢性病,發動大家獲取很多信息,擺在桌上一看信息之間可能有矛盾,那你怎么判斷對錯?養生保健方面,飲食、運動、呼吸、心理,各種意見和信息混亂,你又如何鑒別真假?健康素養就是讓你能夠做出判斷,判斷出還能進行運用。
我國衛生部2008年1月發布了第3號公告《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簡稱《健康素養66條》,是全世界第一份由政府頒布的有關公民健康素養的官方公告,是每個公民應該知道的健康知識,也是大家應該履行的健康行為規范。
本期專題除了向大家普及這些健康素養常識,更有健康方面的專家現身說法,健康的常見誤區、知行如何合一、如何管理自己的身體、健康四大基石是什么……先知后行,趕緊學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