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常說: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其實這僅僅是人生最基本的付出而已,廣而言之,為了榮譽,不惜累倒;為了成功,永不輕松。面對來自求學、婚戀、家庭、金錢、事業及情感等方方面面的壓力,人的身心經受著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的嚴峻考驗,很難將自己調在輕松而又愉快的狀態之中。除了壓力還是壓力,除了勞累還是勞累,久而久之,則會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因此,學會放松,學會減壓,則是智慧人士必須掌握的一門人生學問,有勞有逸、忙里偷閑、剛柔相濟、泰態相對,這才是智者們在人生道路上的正確選擇。
這說起來簡單,但具體該怎么做呢?國醫大師、原陜西中醫藥學院院長張學文教授認為,我們應該按照年齡階段來設計自己的人生旅程,該加速的時候全力加速,應當減速的時候及時剎車,不可持續加壓,直接損害自身健康!概而論之,青少年期當用加法整合人生,中年階段應用乘法整合人生,中老年期可選擇減法整合人生,到了老年階段自然要用除法珍惜人生,究竟是不是這個道理呢?《養生雜志》主編、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馬烈光教授跟張學文大師進行了一番深入探討交流。在此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馬烈光:張教授好,聽聞了您關于人生加減乘除的法則,我覺得很有參考意義,能否請您具體講一下自己的見解?
張學文:好,我們先來說說青少年,我覺得青少年要善用加法。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對青年人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你們象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從革命導師這段推心置腹的話中,我們便能真切地感受到青少年的活力和熱情,可以不夸張地說,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有希望的階段。
青少年時期太約可以從七八歲算起,一直延持到三十歲上下,在這二十多歲的時光里,人們經常會迸發出許許多多的夢想、希望和光芒,成為人們一生中最為陽光、幸福的歲月。人生中最值得大家期待的事是什么呢?應該說是夢想成真、心想事成!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而且都渴望能夠將夢想盡早地變為現實,然而,為了夢想的實現,我們就必須為之奮斗!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富有朝氣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人們的體力旺盛,求知欲望強烈,樂于進取,特別是在求學方面,精神飽滿,不知疲倦。因此,在這個時段,我們提倡用加法撥算人生,加倍珍惜求學階段的美好時光,多付出、多勞動、多收獲。舉個例子而言,就像我們背了個大背籠上山采果,走一路采一路,越采越多,背上的負擔也就會越來越重,手腳永不停竭地勞動也會感到異常勞累,但在心中,一定有一個信念,那就是這個階段的收獲越多,后半生的幸福程度就會越高,把自己沉醉在幸福之中,那就不會感到太累,生活也就會過得更為輕松和愉快!
馬烈光:沒錯,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打基礎的階段,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就有可能及時捕捉到良好的機遇;知識永遠不會白學,汗水也永遠不會白流;知識越多,人的潛能就越大,可以開發的智能就越多,離成功的距離也就會越近。基礎打好了,到了中年,就是自己大展身手的時候,這也就是您提倡的中年階段要應用乘法吧?
張學文:中年階段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大約從30歲到45歲這一階段,人的精力和生活經驗處于較為旺盛和豐富的時期。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特別是對那些胸懷宏偉理想的人來說,中年階段應當采用乘法設計人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種優勢,合理整合已形成的外在資源,抓住機遇、大干快上、勇敢沖鋒,努力奪取勝利和成功!
那么,怎么樣才能用好自己的人生乘法呢,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綜合而論,以下幾個方面理應是我們用好乘法,少走彎路的關鍵:
其一,擁有強烈的自信,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個有自信的人,通常會把“不可能”三個字說成“我能行,”因為有信心的人總是敢于開始,有勇氣的人永遠樂于創新,擁于了自信,就等于擁有了戰勝困難、奔向成功的法寶。
其二,只要敢想敢干,那就有可能做成任何大事。常言道:“世上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確實就是這個道理!理想和現實之間,想起來很遙遠,但是只要你邁開雙腳,選擇奮斗,理想變成現實那也是近在咫尺的事情。
其三,興趣是成功之母,失敗是成功之石。過去人們總有一句口頭禪,叫做“失敗是成功之母”,細想一下,這句話是不完全正確的,我認為任何大大小小的成功,均脫胎于個人在自我充分了解基礎上所形成的濃厚興趣,然后才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失敗經驗,特別是借鑒別人的失敗教訓,所以前者當為成功之母,后者應為成功之石。只有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充分地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興趣點,才算握住了獲得成功的手臂。
其四,人生的目標貴在專一。俗話說:“樣樣通,樣樣松,”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涉獵得太多,那么什么事都難以成功,付出多而收獲小,要記住,再優秀的獵人也不可能打死所有的獵物,目標太多等于沒有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確定奮斗目標時,一定要認準目標,不可太泛;另外一定要學會堅持,同時抵卸其它新鮮事物的干擾和誘惑!
其五,苦干加巧干,成功在眼前。假如人生的目標已經鎖定,那么如何選擇最佳的實施路經便成為獲得成功的關鍵。在這其中,埋頭苦干是不可缺少的精神,但設法巧干則是多快好省的智慧。其中可供采取的方法很多,可因人因事而異地靈活選擇,只有苦干再加巧干,才可快速獲得成功,一定要學會借力,而且善于借力。
其六,學會放棄,掌握人生成功的大智慧。得與失,其中含有豐富、深奧的人生哲理,人到中年,已趨成熟,自當有所為亦有所不為,主動放棄是一種過人的智慧,只有學會放棄,才能輕松地躲開逆流、繞過暗礁;學會放棄,才會更好地養精蓄銳,捕捉機遇,迎接挑戰。在必要的時候,要勇于承認自己是個小人物,用平凡人的心去譜寫小人物的風采,同樣是一件令人開心的美妙事!
馬烈光:青年階段之后,經過長達一二十年的艱苦打拼和不懈奮斗,無論從年齡上還是從心理上,人生的中年(黃金)時段便在成功的喜悅中變為過去,大約從45歲到60歲之間,人生的中老年階段就如期而至了。在這一時期,體力日趨減退、家庭日益穩定、工作業已順利、事業得以鞏固,您覺得該如何安然度過太陽西移的中老年階段呢?
張學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權威性報告指出:一般來說,44歲是一個人身體、心理盛衰變化的重要分水嶺。在44歲以前,人的生理曲線呈上升態勢,44歲之后則呈從峰頂下落之勢,無論在體力上、心理上,還是生活上、思維上及事業上,均呈現出與44歲之前截然不同的狀態,所以有人把44歲這個點稱為人生的制高點,頗有道理!
過了44歲,人便步入了自己的中老年期,一些令人煩惱的事情會接踵而至:從來沒遇見過的脂肪肝、高血壓、胃腸病,甚至心腦病,可能會頻頻造訪;在家庭中,子女已經獨立生活,夫妻之間的戀情、愛情早已成為昨日黃花,只剩下一日三餐的親情;在單位里,升職遇到“天花板”,競爭過后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嫉恨,成為內心痛苦的深淵;在生活中,真正能夠推心置腹的朋友少之又少,只能用無奈和沉默來加以應對……,無怪乎有不少這一年齡的人用三句話形容自己的心境,那就是:腿已發軟(體力衰退)、眼已發花(是非不清)、心已發涼(信心不足),所言極是!
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建議盡快采用減法來規劃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人生目標:首先要珍視自己的身體,因為只有身體是自己的,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定時體檢、及時排險,保持身體健康;其次要給自己減壓減負,舍棄那些無謂的牽絆,既不貪利,也不求名,真正地從內心愉悅自己,保持寬松、自由的心態;再則要明確人生的幾個基本概念:官位不等于幸福、金錢不等于快樂、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退一步天高地闊、順利下山同樣也是英雄!最后,無論到任何時候,也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追求完美和永不停歇的工作,無疑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實不可取!
馬烈光:步入老年,一般來說也就是退休之后,人便真正地可以放松自己歇息下來了,大約在60歲之后,人生的黃昏時段便來臨了;徹底沒有了工作壓力,養護身體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子孫滿堂樂融融,然而有一個重要問題卻不得不予以正視,那就是身心健康問題。在這兩方面,您覺得要注意哪些方面?
張學文:首先在身體健康方面,經過大半生的艱苦打拼,起早貪黑、廢寢忘食,自己的臟器或多或少地出現了老化現象,加之隨著老年時期的到來,各種各樣的慢性病、虛勞病、頑固病紛紛來襲,人體的抵抗力遠不如從前,這就要求大家必須更加重視自身健康,積極治療,主動養生。特別是對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腦梗塞、糖尿病、肥胖癥等高危疾病,更應盡早防治,以絕后患。
再則,心理健康問題也是直接困擾老年人的大問題,最常見的現象是離退休時的失落感、疾病纏身時的無望感、與別人比較時的自卑感,以及子女不孝時的無奈感等等,所有這些,都會給老人們的心理上帶來灰色的陰影,揮之不去,痛楚難耐!
面對這樣一種灰色的狀態,作為智者,就應當采用除法來調整自己的人生,學會知足、學會忍讓、學會以德報怨,盡可能加大自我保健的力度,從而有效地把自己的身心痛苦減少到最小狀態!
盡管要真正地做到這些需要很高的智慧,但對于已經在生活、社會中經歷了種種考驗的老人們來說,絕不是完全難以達到的空想境界,只要能夠真正珍惜所剩有限的黃昏歲月、切實執行比較合理的治療調養方案、有效戒除“老年恐懼癥”和“自殘自棄心理”,同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老年群體健身強心活動中去,那么無限美好的“夕陽紅”依然會曬落在自己的身上,度過那人生的快樂時光。
綜上所述,可以認定:人生是一首美妙的樂曲,青少年階段為序曲、中年階段有高潮、中老年階段當回落、老年階段留余味,與此相應,我們應該分階段按照加、乘、減、除之法則整合人生,從而使自己的一生更為美好、少留遺憾!當然,此論僅為一家之言,可供參考,具體實施,當因人而異,方為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