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古時,中國文士階層便有“以文會友”的優秀傳統,“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的雅集現象成為了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獨特景觀,諸如蘭亭雅集、西園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為歷代文壇佳話,詩文書畫歌頌不絕。而時下再次興起的以品茶、聞香、藝術品鑒等為主題的各類雅集活動,“一觴一詠,暢敘幽情”,亦是吸引了不少群體的關注,如何看待雅集這一現象?通過參與雅集這類聚會,究竟能帶給人哪些改變?針對雅集的不少問題,筆者特意采訪了來自成都的兩位代表性的企業家,《名堂》雜志的出品人吳曉東先生,以及成都圈層的創始人吳強先生,希望通過這樣的訪談,讓你對雅集二字,能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感受。
探尋雅集因緣
現在的雅集與其說是一種新興的潮流,還不如說是一部分成功人士、有識之士的一種補課行為。
《養生雜志》:請問兩位,你們如何看待時下興起的以“雅集”為主題的各類主題聚會呢?
吳曉東:在我們看來,這只是換了一個提法而已,十年前我開始從事公關工作時,就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去做,現在只是換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這無非還是以人的精神需求為導向,以文化、藝術為載體,將文人雅士集合在一起,尋找共同愛好的平臺。
吳強:的確如此,我最早也是在北京聽說了這樣一個理念,包含了茶、香道等不同形態,當時便希望將這樣的形態引進成都,成都圈層在剛開始時很多的沙龍形態也有做借鑒。
隨著大部分人越來越快的工作節奏,得有一個方式,能讓人全身心的去放松、親近自然、調節身心靈,和其它朋友去交流,而雅集的出現,正好能滿足這類人的需求,并且可以通過一個主題讓大家相互認識,以一個話題讓大家交朋結友。而且這樣的雅集一定要保證有很棒的環境、真正熱愛這一主題的朋友,組織的形式有新意,并符合大家的審美需求。
《養生雜志》:在你們看來,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人熱衷參加以“雅集”為主題的各種文化圈層聚會呢?
吳曉東:當衣食住行成為過去的時候,人們便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提升,由原來暴發戶的思想開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現在的雅集與其說是一種新興的潮流,還不如說是一部分成功人士、有識之士的一種補課行為,最早改革開放時大家以追求金錢作為核心價值的體現,當這一切都得到滿足后,大家才發現自己在修養、精神、靈魂方面的空白,現在興起的雅集活動,其實也是對缺失的文化的補課。
吳強:在我看來,第一是因為大家有社交的需求,需要有一個借力的舞臺。第二還是因為大家生活是由很多元素構成的,不光是賺錢,需要有一個體現個人情趣愛好、修為等元素,并能滋養身心靈各方面的平臺,能夠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有人愿意參與,自然有也就人愿意去組織這樣的雅集活動。
定義雅集生活
雅集是一群有共同信仰、愛好、志趣的人,以一個大家能接受的形式來談天說地,抒發自己的情懷與理想。
《養生雜志》:在你們心目中,“雅集”應該如何定義?
吳曉東:一群對某種文化、某種藝術感興趣的文人雅士聚在一起,吸引了一群對文化、藝術有空白、缺失的人往更高的精神層面進行的一種人類意識的形態提升工作。
吳強:我向往像竹林七賢這樣的一群文人雅士聚到一起,談古論今、舞文弄墨的感覺,這也是成都圈層堂會的由來。對于雅集的定義,我認同吳總的解釋,就是一群有共同信仰、愛好、志趣的人,以一個大家能接受的形式來談天說地,抒發自己的情懷與理想。
《養生雜志》:你們以“雅集”為主題的聚會做了多久了呢?做“雅集”的初衷又是什么?
吳曉東:早在十年以前,我就開始在做這樣一件事兒。我一直認為人不應當僅僅活在錢當中,我有句口頭禪是他們真的窮得只剩錢了。所以通過文化意識、一些精神層面的引領讓每一個人找到靈魂的出口,讓中國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有一部分人能接觸到文化藝術,讓他們沉下心來,能夠成為中國真正的精神砥柱是我的希望。
吳強:我最早是從前年開始做以女性為話題的雅集,并逐漸認同這樣的形態,希望能把好的東西分享給大家,讓大家都能受益。
訴說雅集故事
雅集提供了一種文化的氛圍,讓我們在文化的氛圍下去熏陶自己,久而久之一個人的修為、氣質也就有了一定的變化。
《養生雜志》:你們都做了哪些 “雅集”聚會呢?能分享下您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嗎?
吳曉東:邀請全國藝術家來到成都,這是《名堂》做過的比較大的雅集活動,通過拍賣,讓四川對藝術感興趣的財富人士對川外的藝術家有了新的認知,通過藝術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F在也還在舉辦來自法國的16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觀賞,這也是一種雅集的形態。還有就是《名堂》與雜志會員共同舉辦的雅集,比如與秀蘭道蜀繡共同舉辦的蜀繡雅集,通過現場的蜀繡刺繡、體驗,加之各種節目上與刺繡愛好者的互動,形成了一種常態化的活動現象。另外還有以書法為主題的雅集,邀請一大群熱愛書法的人,請大風書畫院的老師來教授大家書法知識,也是我們一直在持續開展的活動?!睹谩冯s志社也自身參與到了百家百城藝術衍伸品的活動中去,在洛帶的會館,通過藝術衍伸品的形態宣傳藝術、推廣文化,每每有同學前往都會有很深的體會。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前年舉辦的畢加索中國大展,我有幸參與到成都站的整個組織推廣工作中,并擔任副總指揮。通過這類國際化的雅集,48幅真跡的學習鑒賞,讓自己真正對畢加索的創作藝術歷程、造詣有了很大的認知和提升。如果不是這樣的活動,不會讓自己有這樣的提升。但在做畢加索主題鑒賞會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很多成功人士對文化藝術的淡漠與無知,當時要做一個主題品鑒會,邀請一位企業老總作為贊助方參與其中,鑒于私人關系對方很爽快的答應了,但唯一的要求卻是和畢加索合影,這件令人尷尬的事情讓我突然意識到這樣是不行的,我們國人要站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示國力時,文化的缺失和空白很難讓人站在世界的頂端,所以我當時就萌生了要接觸藝術的想法,進而決定把名人的字畫運用到各類生活品之中,讓人們在使用生活品時去直觀的接觸藝術,從而讓藝術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改變我人生意義的的一個雅集,也正是由于這樣的雅集活動,促使我在2013年建立了以藝術衍伸品為核心的百家百城文化有限公司。
吳強:最早做過一些以女性為主題的雅集、目前來說,財富沙龍、品茶、品酒,沉香、古琴、傳統文化等各種文化類型的雅集活動做得都挺多。
印象比較深的是自己在北京參與的一場以沉香為主題的雅集,講課的老師是中華香道協會理事長游志郎先生,他指出對香道的理解應該有三個層面:第一是如何辨別、品味、把玩;第二是告訴我們香火一詞中香字的淵源,是指以前海南地區,每家門前都會有棵沉香的樹種,兒女多了分家時會每一家掐個枝條種到新家,長成大樹后再次循環往復,所以從這里衍伸出來的,更多是一種整個家族精神理念文化的傳承;第三是指香道承載的是中國五千年的人文底蘊和價值理念,是將價值理念的追求,承載到了香道之中。
《養生雜志》:在你們看來,雅集的興起是否也為你們身邊的朋友帶來了很多改變?
吳曉東:確實是這樣,現在有很多像我一樣的人,無論是他們的投資取向、生活、娛樂方式都在悄悄發生變化,通過雅集拍賣,身邊也陸續有朋友開始關注藝術品投資,經常拿一些字畫來討論是否值得購買、收藏價值等問題財。以往的牌友也改變了社交方式,現在也開始走下牌桌,走進藝術與文化,開始試著對某位藝術家、藝術形態提出專業性的問題。
吳強: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確實會有一些改變,但這種轉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個環境下熏陶出來的。比如以前完全不懂、也不愛好一個東西,但如果天天都浸泡在這樣的環境下,久而久之你也一定會喜歡上它。畢竟人是環境的產物,當你在一個環境下浸泡得久了,自然就會沾染上它的氣息。雅集就是提供了這樣一種文化的氛圍,讓我們在文化的氛圍下去熏陶自己,久而久之一個人的修為、氣質一定會有慢慢的變化。
《養生雜志》:在未來,你們會怎樣打造雅集這樣的沙龍形態?
吳曉東:一是會根據《名堂》已有的文化藝術產業,從事以這一類的為核心的聚會,涉及到的面也會很廣,無論是名畫鑒賞、筆會、茶會、蜀繡會、攝影品鑒會都會涉及。我希望《名堂》不是一人在奮斗,而是有更多的媒體參與其中,我們愿意把《名堂》整合的資源和更多人分享。
吳強:成都圈層在未來會做一些針對精英群體的小眾活動、針對高端群體的私人董事會,以及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式教育為主題的堂會,還有就是一些主題性的論壇。
在我看來,雅集是一種形式,從詞的表面來理解,可以把它作為一種文人雅士的聚會。在現代商務的環境下,借助形式植入不同的內容,比如財富管理、健康養生、傳統文化,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是能帶給大家正能量的東西,都可以提供這樣一個舞臺給大家去分享。成都圈層是一個大融合的平臺,不是只做一方面而排除其他人,我們的價值觀是融合、共生、共贏,所以我希望有不同的主題、群體在這里都能實現融合、共生和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