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產品負責人所呈現出來的一系列產品,都可以看做是一個自媒體平臺,有自己的粉絲,為自己發布的內容負責。
雖然一直就職于網絡媒體公司,但是洪維也會有隱隱的擔心,按照科技這樣的發展速度,大家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也像漸漸遠離紙媒一樣遠離互聯網,特別是傳統的互聯網。這樣的隱憂,來自于洪維所身處的Travelzoo旅游族是一家在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個互聯網浪潮中以Email精選推薦旅行資訊和特惠起家的公司,用PC終端傳播,是他們的基礎,卻也是他們向移動互聯網轉型時候不太好言說的痛。而洪維的隱憂卻也直接導致了第二個結果,就是他們一方面在積極尋找適合 Travelzoo旅游族自己的移動互聯網溝通方式,另外一方面無論傳播平臺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他們始終堅持把用戶體驗、忠誠度放在首位。為了維護好用戶忠誠度,他們已經把觸角伸向了網絡這個虛擬時空以外,通過一些線下的課堂、品賞活動,來吸引擁有相同品位,身處相同階層的人,洪維相信,那樣一個“熱愛精英生活的精英人群”,自認為很小眾,事實上卻是大量存在。以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為例,年齡在80后,家庭有一到兩套住房,存款額在百萬元以上,年收入在60萬元左右的人大概有3億元之多,他們的口碑傳播,是最好的品牌推廣。因此,他們把以前同在Travelzoo工作過的美國同事Erik Qualman歸納和提煉的“社群經濟”概念拿來為己所用,希望能把Travelzoo旅游族的虛擬社群變得更穩固,不跑量還能交叉購買。
“在Web1.0的時代,更多是我們去找客戶,而現在我們是在把自己做得更有吸引力,等著客戶們向我們靠近。”洪維說,她始終相信,與其依靠大流量,靠博人眼球來造勢,不如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個項目,然后再通過親身使用過他們產品的客戶真實地傳播給更多的人。可以說,這種背靠著“社群經濟”的理念,堅持著最傳統的運營模式,其實是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去實現類似于自媒體時代的媒體與讀者的實時互動,第一時間掌握讀者的喜好和動向。“對社群品牌的理解,就是做出好的產品,而不只是依靠宣揚某個個人或者企業的抽象理念。在社群里,我們一開始就直接用好產品跟粉絲溝通。好產品的要素,就是要解決消費者的痛點,真切了解他們的需求。”
在Travelzoo旅游族,直接拿產品和客戶對話的,是產品制作人。不是編輯,也不是銷售,而是在匯集了大量休閑度假旅行信息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職業經驗進行篩選、整理和包裝的制作人。他們可以細致入微地幫帶孩子的家庭協調加一張床,或者耐心地幫忙去設計出一條周末就近出游的線路。他們每一個人所呈現出來的一系列產品,都可以看做是一個自媒體平臺,有自己的粉絲,為自己發布的內容負責。“這種制作人制度,針對的是用戶消費者的體驗,形成的是以產品為聚合點的社群關系,使得客戶自己樂于去分享,在我看來這是最靠譜的Marketing。”
于是,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一個以做旅游特惠見長的網站會積極地去發展線下的生活課堂,帶領客戶去學習煮咖啡,駕駛滑翔傘或者塑造有磁性的聲音,他們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加與粉絲們之間的有效溝通,讓他們習慣Travelzoo旅游族的氛圍和格調,因為這是讓他們的“大自媒體”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
“我們將會在八九月份,推出一款新的生活類的APP,延續的是我們花費了這么長時間而營造出來的風格,網羅了好多關于養生、時尚、女性理財等方面的體驗訊息,不是塑造一個有影響力的個人,而是持續樹立品牌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