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是華夏神州炎黃子孫唯一的本土宗教,是中國人的根和本,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當今道教史的研究者大多把東漢晚期(公元二世紀中葉)張陵天師在西蜀所創天師道(亦稱五斗米道、正一道)作為道教出現的標志。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內的青城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天師道的祖壇,歷代天師多來此朝祖。道書稱青城山為十大洞天的第五大洞天,青城主峰大面山(趙公山)又是七十二福地之一,因此古人稱青城山為“洞天福地”、“神仙都會”。青城山,古名清城山,原出中國神話中“清虛以守神”(意謂著清虛空靈構建成的仙境),“清都、紫薇,天帝所居也”。青城仙源,源遠流長。傳說軒轅黃帝時代,黃帝手下有一名制陶官員叫寧封,辭官歸隱于青城山。黃帝為戰勝蚩尤,不辭萬里來向寧封問“龍蹻飛行”之道。最終打敗了蚩尤,統一了華夏。黃帝便封寧封為“五岳丈人”,青城山也被稱為丈人山。全山以幽靜取勝,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順帝漢安元年,張陵來到鶴鳴山修道,后到青城山結茅傳道,開辟道場,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創立道派。可見張陵是道教制度化的創始人,不言而喻,青城山由此成為道教發祥地之一,經過不斷發展,青城山天師道更成為蜀民的精神支柱,
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崇拜。
除青城山外,成都范圍內,鶴鳴山、老君山、青羊宮等名山、道場聞名遐邇,高道輩出,道緣綿長。成都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道教文化節,持續向海內外充分展示了道源成都的獨特文化魅力和中國道教開宗圣地的歷史地位。2014年8月26日,第四屆中國(成都)道教文化節組委會在都江堰市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四川道教協會會長唐誠青,中國道教協會秘書長、第四屆中國(成都)道教文化節組委會辦公室主任王哲一,成都市道教協會會長張明心,向新聞媒體介紹了本屆道教文化節的籌備情況和相關活動內容。第四屆中國(成都)道教文化節將于9月19日在成都都江堰市開幕。
道教文化節秉承“自然、生命、和諧、發展”的宗旨,以“道養千年 時代新篇”為主題,賦予這一屆道教文化節以新的時代意義。本屆道教文化節將充分汲取以往三屆的成功經驗,本著突出文化性、倡導養生理念的原則,深入挖掘道教文化資源,緊緊圍繞“道養千年”這一主題,在活動設計上既向海內外充分展示了成都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也通過對千年道養文化的深度挖掘運用,以期促進社會和諧、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