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同教授母語,母親把味覺記憶深深地種植在孩子的心里,不管孩子將來走多遠,熟悉的味道都會告訴他家的方向。
無意間看到“微微一笑”的微博時,我被博主曬出的各種花樣美食驚呆了,幾乎每天一道新品,絕不重樣,而且食物的造型都很別致可愛。聯系到博主,才知道她原來是西南交通大學生命學院的一名年輕女老師,名叫周霞。我們約在她家附近的一間咖啡廳聊聊她的美食,我開門見山地問:“我身邊的年輕朋友都很懶,能早起幾分鐘去外面吃個早餐就不錯了,你為什么還能天天變著花樣做美食呢?”她聽后笑道:“其實我以前也很懶,雖然做菜還不錯,但有爸爸媽媽在,也不用我動手。是現在我也當了媽媽,有了孩子,所以就會想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一個美食擂臺賽節目。里面有一位來自臺灣的評委,是七十多歲的美食家,他幾乎走遍了世界,品嘗過很多地區和民族的美食。當主持人問他,您覺得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是什么的時候,這位老人接過話筒回答說:“媽媽做的飯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這句簡單的回答贏得了在場觀眾長久的掌聲。正如《舌尖上的中國》“家常”里的一句旁白:“如同教授母語,母親把味覺記憶深深地種植在孩子的心里,不管孩子將來走多遠,熟悉的味道都會告訴他家的方向。”
周霞對此深有同感,“可能媽媽沒有頂級廚師的精湛手藝,也不能選用最高級的食材,但是媽媽做的飯卻是這個世界上最特別的,因為里面充滿了媽媽溫暖的愛,而且我們從小習慣了這種味道,每個孩子都會懷念。”
美食不僅僅是一種味覺上的享受,也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對想象力的挑戰。對于想象力豐富的孩子來說,吃飯,不是每日的任務,而是一件愉快的,能夠啟發孩子智慧、激發孩子想象力的事。周霞老師無疑是一位聰明的媽媽,她總會將普通食材,經過獨特的搭配,瞬間變成美味的藝術品,讓寶寶主動愛上吃飯。
孩子對形狀比較敏感,一個造型普通的面點,即使很好吃,孩子可能也沒興趣,但把面點做成各種有趣的形狀,比如幾何圖形、各種可愛的小動物等,孩子就會愛不釋手。在周霞的“美食作品”里,有黑白雙魚的太極米糕,用黑米浸泡后加紅棗打米漿,糙米浸泡后加牛奶打米漿,拼好圖案后蒸熟即可;有寶塔一樣的層層糕,第一層是板栗粉加藕粉,第二層是小米粉加紅棗,第三層為核桃粉加藕粉,第四層是山藥泥加玉米淀粉再加糯米粉;有像鮮花一樣的開花饅頭,香甜可口,頂花四瓣,而且瓣色是桃紅色的,自然而俏麗;有外形似雞蛋的牛奶芒果凍,熱牛奶加果凍粉拌勻,注入空蛋殼中一半滿,冷卻,加入芒果,再注滿,冷卻,剝掉蛋殼即是美味……
一日之計在于晨,早餐對身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現在很多媽媽早上都趕著上班,送孩子上學,很多時候本應該認真對待的早餐卻被一塊面包或者外面的一張煎餅等代替了, 營養和衛生問題都得不到很好的保證。”周霞說,“我主要是為家人做早餐,正餐還是由爸媽做。其實媽媽們只要每天早上花二十分鐘,面包、饅頭、發糕、清粥小菜,這些最普通的早餐,都能變成讓寶寶一天精神振奮的營養美食。”
至于為什么能想到這么多美食創意,周霞坦言,自己并沒有按照菜譜做,而是根據每天家里的食材來構思做法。“比如有一天我老爸買了一個大南瓜放在家里,我每天跟南瓜親密接觸,就想出了南瓜蒸蛋、南瓜松糕、南瓜米發糕等幾樣小吃。通常我早上起來打開冰箱,看到有哪些食材,想點不同的創意搭配就好了。”
周霞是中醫藥博士,同時也是營養師,談到早餐的營養搭配,她說自己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就是那些經典搭配而已:谷類(主食),雞蛋或肉,奶制品(奶酪、牛奶或酸奶),蔬菜類,有時間的話再加一點堅果更好。“ 另外我也不會刻意地追求嚴格的比例,大米多少克,肉食多少克,蔬菜多少克,水果多少克,這樣太死板了。其實除了一些西餐有嚴格的要求,中餐相對要寬松些,不要過度就行。”
每天都變著花樣做美食,在周霞看來并不覺得累。我問是不是因為愛寶寶的緣故,她說其實這只是一部分。“我是把做飯當成一種放松的方式,做美食也是一種生活情趣,做好了你會很有成就感,而且不斷嘗試新的食物,就像上學時做實驗一樣,很有趣,即使做得不夠好,我也不會沮喪,下次改進就好了。”
確實,在生活瑣事上,當我們覺得做某件事很累時,通常是因為我們先為這件事上貼上了痛苦的標簽,其實事情本身并不痛苦,而是我們自己將精神的痛苦附加上去,因此當事情再度呈現在我們面前時,總是令人望而卻步。所以你會覺得做飯難,洗碗累,做家務煩……將這些主觀情緒拿掉,帶著喜悅的心情去做,你就會輕松很多,甚至從中找到快樂。像好媽媽周霞一樣,把美食當作一種情趣,再加上對寶寶的愛,做飯也可以是快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