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文: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舍離”究竟是什麼?最初看到三個字的人,腦海中都會浮現這樣的疑問。
簡單來說,“斷舍離”就是對于一切“不需要、不適合且不愉快的東西、關系和人”進行完全的斷絕、離開、舍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詢問自己:“現在身邊所擁有的各式各樣的東西,都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嗎?”
生活臃腫需要瘦身
“反正付一樣的錢,飯店的盥洗用具不拿白不拿”;
“這衣物雖然已經不會再穿了,但扔掉可惜,先壓在箱底”;
“別人送我的禮物,雖然不合我的喜好不過還是留著好”;
……
你是否正以這種“以物品為中心”的思維在保存著東西呢?快點把這項執著拋棄了吧!
這是一個物質過剩的時代,過度的包裝、一次性用品、贈品盒子、用不到的家具、無聊的報刊雜志……混亂不堪,擠占著你的生活空間。把“過剩”的物品堆積在家中,任其受灰塵覆蓋,不僅會造成居家環境臟亂不堪,連你的身心上也在無形當中形成壓力。
這樣的生活環境,就像一個身材臃腫的人,不僅不美觀,更不健康舒適。
朋友,該為自己的生活瘦身了。
大腦肥胖需要減肥
“這段關系讓你痛苦不堪,但你忘不了,放不下,斷不開。”
“這個人很討厭,跟他(她)在一起一點不愉快,但不好意思拒絕。”
“已經很困了,但還依依不舍地刷著微博,看著跟自己不相關的咨詢。”
……
有沒有發現,換了一個情人,你還是會不開心?因為你只想從別人對你的愛中獲得快樂,但你卻從來不能自己讓自己快樂,你總在依賴,依賴自己以外的另一個人,卻忘了自己愛自己。有沒有發現,你明明跟很多人在玩,但卻感覺很累,也覺得很孤獨,很無趣?因為你忘了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你從一個網站瀏覽到一個網站,從一個鏈接進入下一個鏈接,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你總在尋求下一個刺激,你沒有耐心看完一條信息,因為你趕著看下一個,開始還會憤慨、會傷感、會開心,慢慢地你開始麻木。你只想要更多的信息,把信息當成娛樂。
一件件事、一條條信息、一段段關系,將你的思維割成一個個碎片,打亂你的注意力,同時填塞你的大腦空間,放佛生活已經不再屬于我們自己,而是被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和欲望攻占了。
這就是“大腦肥胖”,它讓你心亂如麻,它讓你浮躁不安,它讓你難以專注地生活工作,它讓你瘋狂讓你六神無主。請記得,我們才是自己的主人,不要被外在的人事和信息控制。
朋友,該為自己的大腦減肥了。
什么是不持有生活
不持有的生活,也叫做不持有生活,是由金子由紀子提出的概念,主張以不持有的生活之道來享受一種簡樸、美好、有品質的生活。在經濟危機下尤為適用,很多人都倡導這種不持有生活。不持有的生活不僅是提倡綠色環保,節儉,樂活,更是精神壓力的釋放與解脫,內省,心靈成長,達到各方面的平衡。 生命本身就是一場體驗,只經歷,不占有。
不持有的真正含義,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價值,使之物盡其用。不持有的生活,也不是低標準的“節儉度日”,實際上貴的東西會更耐心,更有品質。不持有是一種觀念,一種生活生活哲學——無論是生活物品、大腦空間、情感關系,都不要去積攢那些擾亂生活的東西。
這類似于瘦身減肥,是個持之以恒的過程,重要的是改變生活習慣。也像攝影,當被拍攝主體周邊亂七八糟時,我們通常選擇移走雜物或虛化背景,從而突出主體。不持有的生活亦如是,是為了讓你的生活重點突出、清新、舒適。
為生活瘦身的的七種方法:
1.不拿。免費得到的東西,很少被人珍惜,因此往往囤積不用。“不持有”的第一步就是“不拿”,不拿免費塑料袋,以自備購物袋來代替;免費發送又用不到的贈品,也要堅持完全不拿的態度。
2.不買。沖動購物感覺痛快,但買完東西感到后悔的狀況也不少,因此只要是“沒買也無所謂”的東西,就堅持不買,讓物品登堂入室的門檻變高,這樣家中就只會出現真正喜歡、真正必要的東西。
3.不儲存。不囤積保鮮膜和衛生紙這類消耗品,也許大減價時買了一堆,像占了便宜,卻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浪費。一旦停止囤積,使用時就會更謹慎,并且想出各種生活小妙招,例如以密閉容器代替保鮮膜、紗布代替衛生紙,自然能降低消耗品的使用率,換來神清氣爽的好生活。
4.丟棄。養成丟棄的習慣,報刊或小冊子超過一定數量,就丟掉;沒在使用的漂亮糕餅盒子、過期的食物和調味料,也丟掉。并且確實執行丟棄前的準備工作,例如用美觀的袋子,作為垃圾分類的容器,讓丟棄這件事,變得輕松愉快。
5.替代。添購一樣物品前,先想想家里是否有其他東西可替代?例如一年可能只用到一次的漏斗,就用現有的塑料板卷成漏斗狀來代替,如此就能避免多持有一個東西;活用現有物品,不是為了彌補貧困,而是為了創造豐足。
6.借用。不常用的東西,可以借用或租用,和其他人一起使用更多物品,每個家庭或許就會減少囤積少用物品的情況,避免壓迫居住空間,減少無謂的浪費。
7.沒有也無所謂。購物前,務必自問:這個真的是必要的嗎?也許能得到“沒有也無所謂”的答案;生活中這種東西,應該很多。
為大腦減肥的七個步驟
13世紀的德國神學家梅斯特·艾柯哈德說:只有通過減少而非增加的過程,我們才能找到上帝。同理而言,找到我們自身最想成為的樣子,同樣遵循著相同的路徑。
現在社會,大家都害怕自己out ,人人都向往in ,正是在社會輿論中追逐潮流,我們都越來越習慣于跟隨眾人,卻從不追隨自己的內心。但真正的“潮人”,應該是創造潮流的人,而不是眾多的跟隨者,從現在開始,立志成為不懂潮流的outman,為自己的大腦減肥。
1、清醒地認識自我
最時髦的人把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如何成為別人這件事上,而outman永遠不想“成為別人”,更美麗的人,更聰明的人,更富有的人,或者更淵博的人……至此以后,請減少這些純粹來自于外界,與你無關的定位。依賴權威的感覺確實讓你感覺輕松不少,一旦沒有了可以追逐的偶像或榜樣后卻可以讓你瞬間陷入絕望。outman的強大之處在于只想成為他自己,你也一樣,丟掉無謂的追逐吧,首先請清醒地認識自己。
2、堅持不持有的生活
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檢查自己是否已受了“物的奴役”?如果因為件件都想要因此把相同款式不同顏色的5條裙子都買了下來,說明你已中毒不淺。物質原本是我們的朋友,此刻已成為你的主人,你借由對它的依賴來忘卻自己真正是怎樣的一個人。“Simple Life”的網站運營人金子由紀子提出了4條有益建議,在這里與大家分享:超過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不持有; 不鐘愛的物品,不持有; 無法回收利用或轉送給他人的物品,不持有; 不適合自己、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相符的物品,不持有。
3、列出丟棄清單
分清楚“我”和“我的東西”之間的區別,沉浸在物欲中的人常常把“我的東西”當成了自己。來自于“丟東西專家”蓋爾·布蘭克提出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練習丟掉50件東西:“要丟掉五十樣東西,并不是基于隨便的原因。只要你丟掉五十樣東西,就會啟動某種奇妙的動能;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把丟東西變成一種習慣,一種持續的心態。然后,真正的好事會發生:你掌控自己的人生,你開始過你的生活,生活再也無法擺布你。”當然,這50件“東西”中,偏執的念頭、壞情緒、有害的固定思維模式,同樣也包含在你的掃除對象之內。
4、賦予每件物的最大價值
法國著名女評論家多米妮克·洛羅的《簡單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中提到:經歷過囚禁的生活,在沙漠中暫住,旅居“貧瘠”的國家,在火災、大水或地震中損失了全部財產……有過類似經歷的人在事后很驚訝地發現維持生存是不需要很多東西的,他們明白了哪些東西是彌足珍貴的,而哪些東西又是毫無用處的。在擁有的東西不多時,人們能真正重視所使用的全部物品。因此,要向outman靠近的方法就是學會賦予每件物品以最大的價值。當我們完全發掘了事物蘊含的相對價值后。我們的需求就會更少。
5、每天拔掉網線兩小時
Outman們最大的共同特征就是基本上與數碼產品不來電,不會讓自己的生命沉浸在無限的碎片化中。想要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就要更多地保持與自己的對話,而不是把時間消耗在有一搭沒一搭的瑣碎閑聊與信息收集癖的習慣上。人類心理害怕吃虧的行為模式容易讓你陷入瘋狂地追逐最新資訊的循環中,而忘了什么才是你真正該追求的目標。每天讓自己“斷網”兩小時,看看會發生什么?焦躁不安的騷動之后,你會慢慢看清什么是你一直未曾勇敢面對的。
6、告知親友不要轉發無聊小資訊
因為訂閱了過多的RSS郵件,每天早上起碼要花上一個小時刪除,因為朋友轉發的一條搞笑視頻,又花了一個下午嘮嗑。你的時間基本上都是被這些看似突如其來、實則每日必定發生的“偶然事件”弄得支離破碎,無法專注于一件事或一個領域。outman們都是將時間專心致志地花在幾件固定的熱愛的事情之上。現在開始轉告親友,請不要再發無意義的帖子或笑話,把更多歡笑的機會留給親密會面的時候吧。
7、創立獨屬的自我風格
完成以上六步步驟后,大腦不再那么沉重,在完成給信息擁堵的大腦瘦身后,一切垃圾程序已經清理干凈,現在就到了安裝“自我風格”程序的時候了!每個outman的風格都不一樣,只要是真實的便足夠可愛,讓自己夠慢,讓時間夠慢,讓生命為之放下匆匆的腳步,慢條斯理地享受每一個真實存在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