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十樂”:“讀書義理,學法怗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
老年人養生,不僅要慎于修養,而且要善于保養。只有這樣,才能使晚年過得安定、歡樂。明代名醫徐春甫說得好:“安樂之道,惟善保養者得之。”
那么,怎樣才算善保養呢?
古人常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述,一方面告訴老人應當怎樣做,另一方面又告訴老人切忌怎樣做。明代名醫龔廷賢就總結了“延年十法”。他說:
四時順攝,晨昏護持,可以延年;勿為無益,當慎有損,可以延年;
坐臥順時,勿令身怠,可以延年;行住量力,勿為形勞,可以延年;
悲哀喜樂,勿令過情,可以延年;寒暖適體,勿奢華艷,可以延年;
動止有常,言談有節,可以延年;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
身心安逸,四大閑散,可以延年;救苦度厄,濟困扶危,可以延年。
龔廷賢對老人保養之道的宜與忌,談得既全面又具體,包括順天時、講人和、慎調理,設計衣食住行、視聽言動、喜怒哀樂。最可貴者,不僅重視身體調養,尤其強調精神保養,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注重老年心理衛生,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老年人要善于怡情自樂。
老人怡情自樂的方法,歷代醫家和養生家做過各種歸納,至今可供借鑒——
“五事”:“靜坐第一,觀書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與良朋講論第四,教子第五。”
“六一”:“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藏書一萬卷,集金石遺文一千卷,以吾一翁老于此五者之間,是為六一。”
“十樂”:“讀書義理,學法怗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
古人這些怡情自樂之法,當然不必照搬,時代不同,條件各異,貴在結合各自的實際,按照自己的情趣,借鑒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