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浴日”、“浴月”,及昆吾、舜、顓頊之“所浴”,不僅反映遠古人類對日月的崇拜,而且懂得澡浴養生。
易,從日從月,為日月運行之象。在易學未形成之前,遠古人類不能解釋日月升降出沒,往往借以神話。認為日何升,月何出,是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所以便有了臆想的主管日月的“神”。《山海經》中主日月的神,名曰羲和。《大荒南經》講:“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注曰:“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羲和是古帝帝俊之妻,生十日(言生十子,各以日為名)。羲和不僅掌日月之象,而且掌沐浴,運轉于甘水(亦名甘泉)中,故云“方日浴于甘淵”。《大荒西經》則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以始浴之。”羲和、常羲為同一人,生月十有二,亦馬生十日同義,即所生十有二子皆以月為名。浴日、浴月,即羲和為所生日月洗浴之義。
《山海經》不僅講羲和“浴于甘淵”,又說“從淵,舜之所浴也”,注云言舜嘗在此澡浴也。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淵,昆吾之師所浴也”(昆吾,古王者號)。又《大荒北經》:“丘西有沉淵,顓頊所浴”。羲和、昆吾、顓頊、舜等,都是傳說中的古神、古帝。羲和“浴日”、“浴月”,及昆吾、舜、顓頊之“所浴”,不僅反映遠古人類對日月的崇拜,而且懂得澡浴養生。特別是羲和兼司日月與沐浴二職,將日月與沐浴聯系起來,說明當時人類已具天人合一、法于陰陽的養生原理。《大荒東經》載:“有谷曰溫泉谷”,“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溫泉谷即湯谷,溫泉之谷,這里日月陰陽交替,萬物生生不已,溫泉宣浴,自然是古帝古人理想的養生延年之地。有文章講,“根據印度梵文記載,早在4000年前已有宣揚澡浴好處的記載。”而在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不少關于洗臉、洗手、洗腳和洗澡的記載。歐洲在十八世紀時,“水治法”頗為盛行,1744年,蘇格蘭醫生柯利氏曾發表熱癥用水治法治療效驗報告一書。而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提倡此法,方法內容更為豐富,至《黃帝內經》更上升為醫療理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五常政大論》“形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漢代名醫倉公、仲景、華佗等,均提倡用水療,如當時“蒲艾沐浴”,已在民間普遍使用。
賞月之俗,或謂賞月文化,也包含著養生的許多道理。“一陰一陽乃為道”。多少年來,明靜美好的月亮,給人們太多的秘密和遐想,情思與歡愉。因為嫦娥奔月的神話,使月亮有了嫦娥、玉兔、桂宮等代名詞,此外還有嬋娟、玉輪、蟾宮、峨眉等芳名。
五岳觀日出,九州賞月娟。杭州西湖“三潭映月”,四川宜賓“三江映雙月”,云南阿細族“跳月定情”,皆寓于大自然詩情畫意之中。一些高深的養生家,深知“人以天地之氣生”之理,常利用明媚月夜,乘氣練功,休養生息,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