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母,看著懷里稚嫩又美麗的小天使,心中溢滿愛,暗自想,無論如何,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有出息、有作為的人,心里不由勾畫出美好的前景。但,事情總是不如人意。孩子從牙牙學語,到讀書識字,一天天長大,我們作父母的費盡心力,卻看不到希望,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不是自己期待的那樣。哪里出了問題?這幾乎是很多母親焦慮的事情。
我的鄰居,一對年輕的父母,有個大眼睛、圓頭圓腦的挺機靈的兒子。爸爸做生意,媽媽專職在家育兒。上小學了,每天早上起床就是一大關。喊,叫,就是起不來;最后,逼著,穿衣,洗臉,爸爸開車,媽媽拿書包,手里還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孩子睡眼惺忪,早飯在車上完成。幾乎每天都上演這一幕。跟這個母親聊起,她一籌莫展。
其實,凡事都有因果,當我們大聲呵斥孩子,甚至打孩子時,想沒想過,為什么孩子成了這樣。
我也是個母親。女兒剛出世,我不想重蹈很多孩子教育中的錯誤,就非常注意在一些小事上跟孩子說清楚。做對了,要及時表揚,讓小孩子從開蒙就明確知道:對、錯,好、壞。
女兒剛懂事,我對女兒說,要喝白開水。飲料好喝,但不利健康,而且,爸媽掙錢很辛苦,你沒有掙,就不能多花一分錢。還有,自己的事要自己做。這樣說了,就一直按這樣的要求去做,家長要非常堅持,一點不能含糊。后來上學了,她每天都帶著灌得滿滿的一大瓶白開水,提前一天的晚上,自己把第二天上學所用準備好,書包里的各種本子放得有條不紊,不用家長操持。書包和琴(她學小提琴)都自己拎著,習慣了,覺得是應該的。
春天來了,學校要組織孩子們去公園春游,孩子們高興得像小喜鵲一樣,嘰嘰喳喳的,對他們來說,大家一起去公園玩,這真是天大的事。老師允許帶吃的。放學,我帶女兒進了學校旁邊的一個食品店,做母親的我很想買點好吃的,讓女兒高高興興,玩得開心。花花綠綠的食品擺滿了小店,我們邊看邊選,選一個,她搖搖頭,選一個,她搖搖頭。售貨員阿姨奇怪地說,沒有一個孩子進來是這樣的,都哭著鬧著,買這買那,這個孩子還得媽媽求著。我知道,她不是不想吃好吃的,不想和其他孩子那樣帶得豐富多彩,而是心里對自己有了克制。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提醒自己的孩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的核心意思是約束,不放縱。其次才是節省,簡樸。讓孩子從開蒙起就懂得克制自己,做事有度,這會影響他的一生。
后來,女兒考上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學習小提琴專業。學習期間,她自己額外學習德語,畢業時考上香港交響樂團的大師班,再后來到德國留學,現在已經在德國紐倫堡交響樂團工作。一路走下來,都是她自己折騰,幾乎沒有讓我們父母費心,包括金錢。
現在想起,像是做了一個實驗,如果我們做母親的僅僅從親情上愛孩子,糊里糊涂,給這給那,一味縱容,孩子的貪欲就會越來越大,也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沒有節制,就不去克服困難,不去靠自己的力量做事,做父母的就會跟著操心一輩子;反之,如果教育孩子從小懂克制,知深淺,知進退,他就能建立好的品德,好的行為習慣,就很快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在遼闊天空,自由飛翔。打個比喻,如同我們操縱電腦一樣,按對鍵,一切順利,全盤皆贏。但,按鍵人是我們做母親的,因此,母親的學習和思考比教育孩子要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