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醫認為:肺系病證可采用通腑法佐治,祛邪外出,安和肺臟,從而早期截止病情惡化,縮短病程,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 兒童;肺炎;通腑法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047-02
肺炎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歸屬中醫“肺炎喘嗽”范疇。感受外邪,肺失宣肅,肺氣郁閉為其基本病機,臨床以熱、咳、痰、喘為其主要癥狀。小兒具有稚陰未充,稚陽未長,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生理病理特點,感受火熱之邪或外邪入里化熱,致肺氣宣降失調,腑氣不通,出現發熱,咳喘,喉間痰鳴,大便閉結等證候。作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不斷創新,在小兒肺炎診治方面采用肺病治腸,肺腸合治,上病取下之通腑法,或在辨證用藥中加入宣肺潤腸藥物等佐治肺炎各期,取得較好療效。正所謂“一竅通諸竅皆通,大關通而百關盡通也” 。現將其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1 通腑法的理論基礎
肺與大腸的表里絡屬關系及生理病理的相互聯系,為中醫臟病治腑,腑病治臟,臟腑同治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并經歷代醫家臨床實踐不斷加以證實和肯定。根據此理論采用“釜底抽薪”“通腑導滯”“肺實泄大腸”“通腑安臟”等通腑法佐治小兒肺炎,在臨床實踐中取得明顯療效。
2 通腑法在小兒肺炎各期中的應用
2.1 通腑法用于風熱閉肺重證 肺炎發病初期患兒多為風熱閉肺證。小兒為純陽之體,陽常有余,易從陽化熱,正如《幼科要略》云:“按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風熱之邪,外犯皮毛,內侵肺臟,而“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壅盛,常致腑氣不通,大便燥結。癥見咳嗽劇烈,痰多黏稠或黃,咽部紅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浮數,指紋浮紫或紫滯,同時伴有發熱惡風,頭痛身疼等表證。其熱在上焦,里實初成,吾師常在宣肺的同時加通腑藥物,達到肺腸同治。臨床常用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取其辛涼宣肺,清熱化痰之效[1],使患兒熱去身輕;又加酒大黃、火麻仁、郁李仁等通導之品,取其入肺經、大腸經之要旨,使便通、熱邪從便泄而解,熱咳痰喘諸證趨于緩和。
2.2 通腑法用于痰熱閉肺證 本證多見于小兒肺炎的中期。此時病邪已完全入里化熱,痰壅于氣道,肺肅降功能失衡,肺氣郁而化熱,形成痰邪與肺熱搏結,痰熱既為病理產物又為致病因素,致肺氣郁閉,大腸傳導受阻,燥實內結。癥見發熱,氣喘,鼻翕煽動,喉間痰鳴,聲如拽鋸,大便秘結或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數。吾師運用臟腑同治的原則,開肺定喘,清熱滌痰,瀉下糟粕,宣通肺氣。正合柯韻伯《傷寒來蘇集》:“邪入于藏,必借所合之腑為出路”及“腑以通為用”之說。腑氣通而肺氣宣肅有權[2] 。臨床常用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治療,熱盛便秘者加生大黃或牛黃奪命散[1] 通腑、滌痰、瀉火。“氣滯則痰凝,氣行則痰消”辨證用藥時還注意調理氣機,常用陳皮、青皮等疏理氣機藥物佐以化痰。吾師常說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故大便通,肺乃和,氣機順暢,則熱咳痰喘諸證自愈。
2.3 通腑法用于毒熱閉肺證 本證處于小兒肺炎實熱證的極期,是以肺毒熱為致病因素所形成的錯綜復雜的臨床證型。肺毒熱是吾師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對小兒肺炎肺實熱證階段中醫病因病機提出的新認識。其內在涵義是指肺炎過程中一類致病猛烈,具有火熱性質,能引起肺臟和機體功能嚴重失調、氣機蘊結而產生劇烈陽熱反應和火熱癥狀的致病因素。肺毒熱貫穿肺炎實熱證階段始終,也是促使肺炎向肺本臟重癥方向發展的關鍵致病因素。肺毒熱致病多發病急驟,傳變迅速或直中臟腑,病情呈進行性加重,且毒與熱相合,表現為毒熱熾盛之象,極易損傷正氣,耗傷陰液;且致病力強,嚴重影響肺臟的生理功能,導致痰,瘀的產生,形成毒熱痰瘀的惡性循環,使病情嚴重。毒熱閉肺證是肺毒熱致病的極期,臨床肺臟本臟及全身癥狀均較重,充分呈現了肺毒熱的臨床證候特點。正所謂“熱深毒亦深” 。毒熱閉肺證的臨床表現為高熱持續,咳嗽劇烈,氣急喘憋,涕淚全無,鼻孔干燥,大便燥結,舌紅而干,舌苔黃,脈滑數。臨床用藥吾師注重清熱解毒,瀉肺開閉,兼以活血化瘀。常用黃連解毒湯合三拗湯加紅花、桃仁、丹參、莪術等治療,又加生大黃、玄明粉通腑泄熱[1]。務使盡快截斷病情發展,防止肺炎變證發生。
2.4 通腑法用于陰虛肺熱證 此期為小兒肺炎恢復期,多因余邪留戀,熱邪傷陰,病程較長所致。此期邪熱漸去,但陰津未復,大腸失于濡潤,腸燥便結。癥見干咳少痰,低熱盜汗,面色潮紅,五心煩熱,便干難行,舌紅而干,苔少或花剝,脈細數等。治療應在清肺余熱的同時顧護津液,達到養陰清熱、潤肺止咳的功效。吾師臨床常用枟重樓玉鑰枠中經典方劑養陰清肺湯加減,其組方中含有增液承氣湯的主要藥物,即玄參、麥冬、生地。此三味藥可增水行舟,使腑氣通,肺氣降,恢復肺的宣肅功能,咳喘自愈。
3 討論
在小兒肺炎的治療上,我應用通腑法的立法依據是肺與大腸相表里相關中醫理論。現代醫學認為,小兒肺炎的病理變化主要是支氣管、肺泡炎癥引起通氣和換氣障礙,導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低氧血癥和病原體毒素可致胃腸黏膜屏障功能破壞,使胃腸功能紊亂。而大腸的實熱積滯等病態,可致腸腔內的細菌與毒素大量繁殖增加并吸收入血,通過腸源性內毒素導致肺損害;內毒素血癥反過來又可使胃腸功能紊亂,腸蠕動減弱。
通腑法可使腸蠕動加強,促進排便或排氣,使腹壓降低,胸肌運動幅度加大,直接改善呼吸功能;還可使滯留于腸道的病原體及其毒素和各種腸源性有害物質、機體代謝產物排出體外,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改善微循環,從而保護機體重要臟器的生理功能;不僅可增加肺的通氣,還可以改善肺的換氣功能;通腑法還可刺激肺泡巨噬細胞分泌增多,提高肺部免疫能力。小兒肺炎的病情演變主要取決于感受病邪與機體正氣的相互抗爭及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其發生、發展存在由實轉虛的過程。故在臨床治療中需分辨表里陰陽虛實,辨證論治。對于小兒肺炎實證階段皆可佐以通腑法治療,“腑氣不通則肺氣不降” ,采用釜底抽薪,肺實泄大腸等,使邪去熱退咳喘自平。還可配合針刺療法,如瀉商陽、合谷等大腸經穴,以清熱通腑,輔助治療。而對于虛證者吾師亦采用通腑法治療。
參考文獻:
[1]王雪峰.中西醫結合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70-78.
[2]陳超,汪受傳.“肺與大腸相表里” 理論在兒科臨證中的應用[J].中醫藥學報,2006.34(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