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肺結核的發病率近幾年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單純依賴西醫進行治療的療效往往不是十分理想,無法對肺結核惡化趨勢進行控制。目前中西醫結合方式在諸多臨床疾病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肺結核采取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本文從肺結核流行病學、單純西醫治療缺陷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優勢等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肺結核; 發病率; 中西醫結合; 治療 ; 進展
【中圖分類號】
R32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37-01
臨床上肺結核為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隨著化療藥物的廣泛應用,使得結核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近幾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1],由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流行以及多重耐藥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率的增加,使得結核病流行趨勢呈現回升趨勢。由于耐藥性的存在,使得單純西醫治療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中西醫結合治療已經逐漸受到廣泛關注。本文出于對肺結核中西醫的機理以及治療進展進行探討的目的,從肺結核流行病學、單純西醫治療缺陷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優勢等方面進行了綜述,詳見下文。
1 肺結核流行病學
WHO報告[2],在全世界越有1/3的人群曾經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有2000萬左右屬于活動性肺結核患者,80%的患者分布在中國、印度、南非以及俄羅斯等國家。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肺結核的流行特點主要為感染率高、患病率高、耐藥率高、遞減率低、中青年患者多、地區發病差異大等。
2 單純西醫治療的缺陷
目前臨床上現有抗結核藥物僅明顯作用于長期或者是細胞外生長旺盛的結核桿菌A群,然而對于一些代謝低落的偶爾生長菌C群或細胞內的結核桿菌B群,則作用常不理想,需要依賴于機體免疫機制進行消除,且結核病患者不適應抗癆藥不良反應,經常難以承受抗癆藥各種毒副作用,在諸多抗結核不良反應中以胃腸道反應、肝損傷、皮膚損害等較為常見。曾有研究顯示[3],抗癆藥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的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發生率在6%左右;肝損傷的表現主要為食欲不振、嘔吐、肝區不適以及惡心等,發生率在5.5%左右;皮膚損害以瘙癢、皮膚紅棕色、皮疹等為主,發生率在2.8%左右。除此外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關節疼痛、白細胞減少、視力降低以及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等。
3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
3.1 中西藥結合治療:
曾有學者[4]經中西醫結合方式對24例難治性肺結核進行治療,其中治療組采取中藥治療,處方組成為黨參、知母、龜板、黃芪、百部、白術、黃芩、沙參等,隨癥加減,針對咳嗽痰稀者加用蘇子、款冬花,咯血者加用側柏葉、蒲黃,胸痛者加用延胡索、郁金、丹參,氣喘者加用五味子、冬蟲夏草。每日一劑,1個月為1療程,同時加用西藥抗結核治療,胸腺肽注射液肌注調節免疫。對照組患者接受單純西藥抗結核、調節免疫治療,結果發現,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達91.7%,對照組有效率僅為68.7%,前者高于后者,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另有學者[5]采取自擬托毒固金湯隨癥加減對頑固性肺結核進行治療,并配合以抗結核藥物,對照組單純采取西藥抗結核治療,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6.1%,顯著高于對照組。由此證實,針對難治性、頑固性肺結核患者采取中西藥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西藥治療,值得關注。
3.2 針藥結合治療:
曾有學者[6]采取針藥結合的方式對56例肺癆患者實施治療,中藥基礎方為:玄參、百合、麥冬、熟地、知母、鱉甲、銀柴胡、青蒿、地骨皮、炙百部、川貝母、魚腥草、烏梅、黃精、阿膠、枳殼,水煎后每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3-5個療程,隨癥加減。配合針刺治療,以手足太陰經穴為主穴,背部愈穴為輔,咯血者加尺澤、巨骨穴,咳嗽多痰者加豐隆、曲池穴,盜汗者加合谷、陰郄穴,針刺過程中選用2-4個主穴和1-2個輔穴,每天1次,20天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西藥抗結核治療,結果發現,療程結束后患者療效評價為顯效者40例,好轉者10例,無效者6例,總有效率為89.3%。由此證實針藥配合在抗結核中發揮了顯著優勢,值得關注。
4 中醫藥在肺結核防治中的優勢
在采取中西醫結合方式對肺結核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滋陰潤肺、補肺健脾益腎等機理不但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能夠間接增強化療藥的抗結核作用。針對病程遷延以及某些非典型抗酸桿菌感染、因各種原因造成藥物中斷或者不能用藥以及身體免疫機能缺陷,以至化療不能達到治療目的,應以中醫藥治療為主。中醫藥在減輕或者是消除癥狀均存在不可忽視的作用。結核性漿膜炎、干酪性病灶者、滲出性病變,采取活血化瘀中藥可達到明顯的改善肺局部循環的效果,進而達到促進病變吸收,加強組織修復等作用,使肺結核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7]。
5 小結
中醫藥在我國已經擁有悠久的歷史,經過數千年的臨床實踐考驗,針對肺結核的防治工作,合理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治療方案進行合理選擇,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以達到改善抗結核治療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亮,杜建.修訂版耐藥結核病規劃管理指南對中國耐藥結核病防治工作的啟示[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33(07):498-499.
[2]李陽.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結核的臨床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1,13(01):332-333.
[3]胡建榮.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結核51例[J].基層醫學論壇,2011,17(26):1033-1034.
[4]崔巖飛,李鳧堅.補氣健脾中藥對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害的預防作用[J].中醫雜志,2009,50(11):994-998.
[5]羅凱,歐炯昆.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結核咯血50例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10,21(08):773-774.
[7]禹光輝,劉傳寶,耿曉林,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結核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9,17(19):211-212.
[8]潘建科.肺結核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趨勢[J].光明中醫,2009,11(0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