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本文就不同劑量辛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臨床效果及藥理進行了淺顯的研究和探討。方法:選擇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間手指的額腦梗死患者64例,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n=32)和對照組(n=32),均予以辛伐他汀20mg常規治療,觀察組加用20mg的辛伐他汀治療,觀察和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變化情況以及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雙倍辛伐他汀應用于腦梗死臨床治療中的效果顯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值得推廣。
關鍵詞:辛伐他汀; 腦梗死;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77-01
我院對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間收治的64例腦梗死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期間,分別予以患者20mg辛伐他汀治療及40mg辛伐他汀治療,取得了不同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間接診的腦梗死患者64例。64例患者經臨床檢查均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經顱腦CT檢查及腦多普勒超聲(TCD)影像學輔助檢查均已證實確診。依照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其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32例,共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最低年齡51歲,最高年齡68歲,平均年齡為(56.5±4.3)歲;患者的病程在2年至10年之間不等,平均病程為(5.4±2.3)年。對照組患者32例,共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最低年齡50歲,最高年齡65歲,平均年齡為(57.5±5.3)歲;患者的病程在3年至12年之間不等,平均病程為(6.4±2.7)年。經統計學檢驗,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和年齡結構無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針對本組的64例腦梗死患者,均予以患者采用不同劑量的辛伐他汀(商品名:辛伐他汀片,規格:40mg,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90001)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治療期間的用藥劑量為:20mg/次/d。觀察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治療期間的用藥劑量為:40mg/次/d。
1.3 觀察指標:
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2]對本組的64例腦梗死患者接受辛伐他汀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定和統計。同時,觀察和統計本組64例患者在用藥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1.0統計分析軟件分析數據,對照組與觀察組之間的差異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變化情況對比:
據統計,32例觀察組患者接受辛伐他汀40mg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變化程度明顯高于32例對照組患者在接受辛伐他汀20mg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變化程度,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3 討論
目前,藥物治療仍是臨床治療腦梗死的主要方式。辛伐他汀屬于較為典型的他汀類藥物,可以對HMG-COA活性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從而有效預防和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3]。據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后會釋放大量的氧化自由基,從而加重患者缺血性腦損傷程度,而辛伐他汀具有平滑肌細胞增殖的作用,可以有效調節血管緊緊張度,從而有效保護患者的神經元不受損害[4-5]。結合本次研究課題所得結果,與接受20mg辛伐他汀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相較而言,接受40mg辛伐他汀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用藥治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程度明顯更為理想,用藥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偏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因此,筆者認為在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使用40mg辛伐他汀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頭暈、頭痛、肢體麻木以及血壓高等臨床癥狀,從而取得更加理想的預后效果,降低疾病對患者神經功能系統的損害,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值得更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馬晉.不同劑量辛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和藥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2(34):226-227.
[2]何松彬,唐維國,朱永禮,等.辛伐他汀對腦梗死病人急性期炎癥因子的影響及安全性評價[A].中華醫學會第11屆全國內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西安:西安財經電子大學,2007,372-373.
[3]張明英,朱香蓮.不同劑量的辛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1,10(24):237-238.
[4]羿鳳云,王瑋,張紅果,等.不同劑量辛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和藥理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4,10(22):162-163.
[5]李玉軒.不同劑量辛伐他汀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25(23):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