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載千年風雅史
從形制上分,扇畫可分為團扇和折扇。在宋、元時代,團扇畫廣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畫取而代之。市場上較為常見的是折扇收藏,又可分為扇面與成扇兩種,扇面是韌紙或綾絹做的扇面,成扇是指有完整扇骨的扇子。專家認為,折扇的扇面上寬下窄,畫家在命筆之時須考慮在特定空間范圍中安排畫面,精思巧構,展示技法。所以,扇面書畫的創作很能檢驗一個書畫家的藝術水準,考驗藝術家駕馭筆墨和構圖等多方面能力。
西泠印社特約鑒藏專家顧大希為我們梳理了扇畫的千年風雅史:“馬遠、夏圭等宋代畫家的團扇畫非常好,折扇在明代出現,當時,許多文人酷愛在紙扇上書畫,以此為風雅事,其中,明四家的扇面畫創作十分出眾。由于古代保留下來的成扇非常少,也非常容易受到損害。人們把折扇的兩面拆開,裱成鏡片或立軸后交易,稱之為‘書畫雙挖’。近現代扇畫作品中,張大千、吳湖帆、傅抱石、潘天壽、黃賓虹、謝稚柳都是畫扇高手,又將扇畫推到一個高峰。”
價格攀升,精品越來越少
扇面書畫精致可愛,與“一本正經”的書畫作品相較,更容易獲得人們的喜愛,這幾年的行隋也是十分穩健的。
1985年之后的一段時間,一把名家成扇的價格能達到50至200元錢左右,—把扇子能夠耗掉大半年工資;1994年國內拍賣剛剛興起之時,傅抱石的《仕女》和《山水》兩幅扇面分別以38.5萬元和24.2萬元的高價位居全年度扇面類拍品的榜首。隨著時間推移、市場積累、精品越來越少,扇子的價格還在不斷飆升。現在,一把張大千普通作品的扇子也要五六十萬,如果成扇品相好,扇骨雕工精,價格還要更高,這幾年好扇子越來越少,于非藺、趙少昂、謝稚柳的一幅扇面作品價格都在五十萬以上,能買到精品實屬不易。
“古代近代的扇畫存世量比較少,偽作比例大大低于普通形制的書畫作品,非常有潛力可挖。此外,扇面材質也有不同,以紅金扇面為例,我認識的一位上海藏家去年在匡時拍賣拿出了十件明清的紅金扇面,相比十幾年前收購的價格,已經翻了十倍甚至幾十倍不止”顧大希認為,名家真跡加上精良制作,價值還會走高。
易入不易出,北方更偏好扇面收藏
成扇比一般字畫更重成品相。因為打開收攏易于損傷扇面,當成扇作品拿出去拍賣、鑒賞時,如遇到“不懂行”的工作人員或朋友,十幾人手反復卷起打開,將對扇子本身造成極大的傷害,再拿回時可以說是“千瘡百孔”了。現在,能夠掌握成扇修繕的技術人員較少,即使修繕后,跟原貌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觀賞性、舒適性大不如從前,因此出手風險很大。所以很多藏家的心態是,拿出必須賣掉,否則,寧可永久收藏;疲軟老熟的扇面,特別是扇面下口開裂,常使藏家不舍得拿出來觀賞。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市場流通的扇畫作品越來越少。當然,相比成扇,北方藏家多偏好單純的扇面作品。扇骨的材質、雕工等有很多講究,而北方天氣十分干燥,不利于畫面特別是扇骨的保存,許多木質扇骨會出現干裂現象,破壞了成扇原有價值;而南方藏家因環境濕潤、氣溫暖熱,有條件將成扇拿出把玩欣賞,也頗符合江南文人的獨特氣質。
“考證式”收藏,千萬別抱投機心態
現下,名家、大家的扇畫作品造假現象屢見不鮮,“火候”尚淺的藏家容易看走眼,前段時間,鑒定專家黃鼎曾撰文說,在收藏時,藏家要注意到扇面兩面字與畫的彼此相配套、相印證的關系。但是,有不少造假者擅長對其中一個面的“字”或是“畫”進行克隆后“調包”,只要仿造得像,會比任何獨立型的書畫偽作更具“殺傷力”,所以藏家要更加留心。
談起鑒藏扇面作品的經驗,顧大希說,扇面收藏需要豐富的、完善的知識體系,要對相關歷史文化背景、藝術風格特征做詳細考證,要有平常的心態和長線投資的準備,千萬不要以投機的心態介入,只有這樣,才能收藏到具有價值的作品。而針對部分精品扇畫價格已經非常高的現象,顧大希給出的收藏意見是,普通藏家可以關注一些歷史名人、中小名家的精品力作。雖然他們在藝術史上有一定地位,排位相對靠后,但他們的書法和繪畫也都名頌一時,頗有可觀。不少出自其手的扇面也頗具藝術性,更反映了所處時代的社會思潮、藝術特色等,目前的市場行情整體還處于低位,是不錯的人手選擇。此外,藏家在收藏中小名家的作品時一定要考慮其構圖、布局、色彩、線條等和諧統一,以及扇面在小空間中展現出廣闊的視角和意境,力求收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