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大型牙雕《成昆鐵路》作為國禮贈送給聯合國,現陳列在聯合國總部大廈。70-80年代是我國牙雕行業的興盛時期。象牙雕刻行業企業發展到120余家,從業人員近6000人左右,總產值近3000萬元,涌現出了一批優秀技藝人員。中國牙雕設計和制作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廣東的象牙球可以做到50多層,每層均可獨立旋轉;象牙畫舫也更加精巧,人物千姿百態,門窗隨意開合。無論北京彩繪牙雕、廣州的象牙球,還是上海的細花鏤空牙雕,均各具千秋,享譽中外。
“禁牙令”下巧婦難為
20世紀80年代,我國成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締約國。1989年,中國政府嚴格執行《公約》中的各項規定,禁止了象牙原料的進口。
中國加入“禁牙令”后,曾登記當年庫存約為80噸,分散在各象牙企業。經過20年的庫存消耗,到了2005年前后,大批象牙雕刻企業難為無米之炊,生存異常困難,最后由政府出面向聯合國有關組織申請,并最終在2008年獲得進口權。
2008年11月6日,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和另三家有象牙經營權的中國公司赴非競拍,連續在納米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和南非四國,拍得一次陛庫存象牙62噸。CITES規定,庫存象牙買賣雙方在完成一次交易后十年內,都不得再次提出申請。這意味著,直至2017年,這62噸象牙可能是中國市場的唯一合法進口來源。
2011年底,象牙“禁拍”令開始實行,牙雕的行業前景更加模糊不清。象牙未禁之前,學徒可以直接用象牙來練習,再初級點,也可以用象牙皮,但是“禁牙”之后,初級的練習就只能用牛骨。而象牙材料是任何材料無法代替的,因為象牙的材料最適宜精雕細刻,韌性比較大,能夠雕刻最細微的雕刻品,如李定寧的牙球作品《盛世乾坤》,鏤空57層,直徑才17cm,最薄的一層小于1毫米,而最小的一個層圈直徑還不到2毫米。如此精雕細刻的,其他材質基本無法比擬。如果要傳承牙雕的技藝,必須要保證象牙材料,沒有象牙的材料,牙雕技藝只能失傳。
此外,象牙不但硬而且脆,雕起來與木骨等其他材料的手感有很大不同,雖和木雕和牙雕相似,但即便是紫檀、花梨木等質地硬度和象牙相類的硬木,也缺乏象牙的韌性。用象牙可以雕出昆蟲纖細的觸角,凌空顫動,其他材質則無法實現。牙雕的高超技藝還需要經年累月的實練,由于象牙原料緊缺,給新人提供練習用的邊角余料都極為有限。
無牙可雕 良徒難尋
牙雕面臨“無牙可雕”的生存危機。十多年的時間內,各牙雕廠只能利用庫存象牙和國家定點供給的極少量象牙進行加工,導致象牙價格飆升。一公斤象牙在1980年代要價200美元,現在已經翻了幾番,一些小廠不堪重負而破產。牙雕從業人數也隨之銳減,僅以當時規模最大的大新廠為例,員工從高峰時的1000多人降到了現在的幾十人。
牙雕是十分傳統的技藝形式,偏好家族傳承,這需要工人投入畢生的時間和精力。從社會上招聘的學徒,大部分學會后就自立門戶,自主創業,技藝水平難與家族傳承方式取得的成就相比。
一個入門者,進入學徒階段,需要三年,三年后就叫“滿師”。主要就是學習如何使用工具,哪個程度用什么工具,通常這個階段的出品一般思想性不夠,可以做小件,比較基礎,或者并未能很好地駕馭工具來表達思想。要想雕刻出真正的象牙藝術品,還需經十年左右歷練,能夠通過工具的靈活運用來表達一些藝術思想,就可以到“技師”的職級。再想小有所成,就得殫盡竭慮嘔心瀝血付出一生。牙雕大師的藝術生命十分短暫,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需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時光都花在學習上,步入中年才能有所進益,從事完成高品質的作品。及至晚年,手顫眼花已不堪勝任精雕細琢。一件精美作品的完成,快則幾月,慢則幾年!因此牙雕業成品率不到10%。新人不濟,導致從業人員的老化非常嚴重,國內僅有的幾位牙雕大師年齡均在50歲以上。
一無原材料,二無年輕傳人的困境局面,極大地影響了這門古老的特色手工技藝的傳承。如今牙雕學徒收入低,加上成才率僅10%,牙雕技藝傳承無法避免地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冷的冬天。
夾縫當中 能否生存
為了保存這門古老的絕活,匠人們竟然“逼”出了不少創新之舉。
在一根剖成一半的象牙上,四只小象鼻尾相連緩緩而行。“這是我實在沒辦法時想出的‘辦法’。”象牙雕刻大師李定寧苦笑著解釋,原本這一類型的作品應在一整根象牙上雕刻,但為了節約象牙,他琢磨了許久,最終做出了這個。另—位大師張民輝則轉向探索骨雕技藝,將牙雕的技藝用于猛犸象牙(一種已經滅絕的古象)、河馬牙上。目前,猛犸象牙雕、河馬牙雕等新品開始走向市場。
此外,各種生存之道,相應而生。
1、尋找替代材料。早在19世紀,德國商人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發現的一種叫做TAGUA椰子樹的果實——COROZO NUT。該樹生長緩慢,15年左右才能結出纖維制的果實,果實3~8年才能完全成熟。當果實完全成熟,在熱帶陽光下晾曬3~4個月左右后,果實的明膠才會成熟。其紋理顏色與象牙相似,其胚乳曬干后色澤質地美如象牙,硬度同為1.5,被稱作“植物象牙”。完全烘干的COROZO NUT可用于替代真正的象牙產品,因此當地居民又稱之為IVORYNUT(象牙果)。果實烘干后用機器剝落堅硬的外殼,根據大小和質量進行分選,然后加工成精美的工業品或者雕刻成想要的模樣,是一種極好的天然雕刻材料。在我國,象牙果也已開始被少量應用作為象牙的替代品。
2、爭取國際地位。為了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國大會上爭取到合法象牙原料進口的資格,解決中國象牙雕刻原料奇缺的燃眉之急,我國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終于于2008年7月《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第十四次締約國大會上爭取到合法象牙原料進口的資格,進口象牙65噸。同時,隨著非洲象的休養生息,數量已經開始明顯增加。“禁牙令”也開始有適當的緩解。
3、先進科技存檔手段。牙雕藝術大師應盡可能利用現有科技手段收集、整理、匯編牙雕工藝的第一手資料,編撰成書,利用圖片、音視頻記錄成系統的教學資料,存留與歷史長河中。一位牙雕大師說,這可能是最無奈的方法,就像一曲挽歌。
象牙雕刻藝術與物種保護的目標發生沖突,牙雕技術在夾縫中生存不可避免地遭人詬病。但從手工技藝傳承的角度出發,這門技藝又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它是世代能工巧匠心血與智慧的凝結,它的衰亡同樣令人痛惜。此消彼長的雙方同樣都是需要急切關注和挽救的目標,這確實是一個矛盾的問題。正如F·卡特在《表土與人類文明》中寫道:“文明之所以會在孕育這些文明的故鄉衰落,主要是由于人們糟蹋或者毀壞了人類發展文明的環境”。沒有矛,即無盾,消失的矛與盾,總是一番說不全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