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據了解,這十大發現中,只有3項為學術性主動發掘,其余7項均為配合建設的搶救性發掘。評審專家介紹,每年全國近千項考古發掘,大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為學術性的主動發掘,其他均為被動的搶救性發掘。“一些保存好的遺址,我們不主張進行大規模發掘,因為還是以保護為主。”
那么,入選的考古項目有哪些重要發現?這些項目又為何能夠最終入圍呢?
陜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改寫了對商周時期禮制的認識。墓中出土文物230余件(組),其中的高領袋足鬲改變了以往此類鬲不可能晚到西周的觀點。而出土的92件青銅禮器與26組銘文及族徽符號更是格外受人矚目,被稱為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又一次精彩亮相。
湖北隨州文峰塔東周墓地為“曾隨之謎”提供了新證據。第一次發現曾國車馬坑,第一次發現“亞”字形墓葬……出土的一件青銅器的銅梗上發現了眾多清楚的蠟流痕跡,使得迄今紛爭不已的失蠟法鑄造法有了定說。而帶有“隨”字銘文的銅器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科學發掘出土的第一件隨國銅器。
山東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建在高山上,規模宏大,極為罕見。其最大特點是墓室與車馬坑共鑿建于一個巖坑中,非常少見。此次發掘對揭開紀王崮歷史傳說的神秘面紗,對研究該地區歷史和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價值。
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了時代廣泛、保存完好的簡牘。其中,九號井第三層一號簡為秦二世繼位后頒行的丈告,是秦二世胡亥繼位后第一個月頒布的,丈中強調了其繼位的合法性。該簡是簡牘發現史上最早的皇帝頒行的丈告。
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問世了失傳的扁鵲學派經典書籍。雖然與帝王陵墓相比,墓主人僅為一名“中產階級”,但出土文物意義非同凡響。920支醫簡內容分為九部醫書,其中部分醫書極可能是失傳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人體經穴髹漆人像,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
河南洛陽新安漢函谷關遺址發現了較為完整的漢代關隘。秦漢時期是關隘體系全面發展的時期,但是關隘遺址的考古資料非常匱乏。此次發現,為關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為函谷關遺址的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為絲綢之路的申遺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陜西西安西漢長安城渭橋遺址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梁柱橋。從發掘情況看,廚城門一號橋體量巨大,是已知同時期世界上最大的木梁柱橋,是絲綢之路從漢長安城出發后的第一座橋梁,渭橋發掘不僅填補了漢長安城北渭河古橋考古的空白,也填補了橋梁學研究的空白。
江蘇揚州曹莊隋唐墓確定了隋煬帝與蕭后的最后埋葬地。該墓葬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后的最后埋葬之地,印證了歷史文獻的記載。出土的一批高等級文物,為研究隋唐時期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四川石渠吐蕃時代石刻為考證文成公主進藏路線提供了新資料。石渠縣吐蕃石刻的大量分布使其成為唐蕃古道的重要節點,為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進藏路線的考證提供了新的資料,填補了青藏高原東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環節的資料空白,為研究吐蕃時期佛教史、佛教藝術史、唐和吐蕃關系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江西景德鎮南窯唐代窯址將景德鎮燒造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多年。此次發掘的南窯遺址是景德鎮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瓷業遺存,不僅填補了景德鎮地區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把瓷都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歷史向前推進一步,為探討景德鎮的陶瓷發展歷史、探索景德鎮的瓷業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