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老了,該怎樣度過自己的晚年?
本篇要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不只是老年人會問自己,中年人也會。不同的是,關于晚年生活,中年人還停留在想象階段,老年人已經開始實踐了。實踐的結果是:一些老人過得豐富多彩,快樂健康,但更多老人的普遍狀態是孤獨、病痛以及無所適從。
人到暮年,看著那些青春的身影,難免傷懷和失落,但凡事都有兩面,讓我們來想想普遍情況下,人的一生:無憂無慮的童年很快過完,我們開始進入學校求學,那時我們心懷夢想;進入社會,很多人會發現,夢想早已溜遠,我們在現實中謀一份工作,然后結婚生子;人到中年,我們成了家庭和社會的頂梁柱,一天也不敢松懈,承擔著該負起的責任。你不得不承認一個傷感的事實,其實人的一生,多數時間在為別人而活,正如蘇東坡的那句詩,“長恨此身非我有。”現在好了,退休了,孩子也長大自立了,我們終于老得可以談一談未來。
終于可以“做自己”了,但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
養生十二訣
一位癌癥患者的健康感悟
彭健康先生今年60歲,已經七年沒有服過西藥了,偶感小疾,自調而愈,醫院體檢指標呈年輕化,人如其名,他很健康。但你想不到的是,七年前,他是一位癌癥患者!
“我52歲那年患了腎癌,關于患病,我并不忌諱談論,因為這個病拯救了我,它是我的好朋友。”一間雅室里,彭健康邊喝荷葉湯邊吐露心聲說,“我的體會是,當你得了疾病時,如果你采取對抗的態度,只會讓病情更加惡化。相反,如果你不去抱怨甚至詛咒疾病,而把它當成一種提示,由此來反思自己的生活、性格和言行上的問題,并著手改善,這不但有益治療,還能讓未來的生活更加健康。”
患上腎癌后,他沉下心來反思,自己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但太過追求完美,他經常對同事說的一句話是,“用百分之百的力,取得百分之二十的效果。”但世事本無完美,天道忌盈,人事懼滿,重在適度。《菜根譚》中說得好,“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做了切除手術后,彭健康希望能從全身入手,進行整體調理,于是四處購閱養生書籍,最后遇到了《黃帝內經》,從此開始潛心參閱,并在生活中奉行實踐。八年來,他逐步悟到,這不僅是讀書,更是生命智慧與生命質量的提升,是養生回歸傳統家園。《內經》是對上古生存之道的總結,同樣也適宜今人,是尋求健康長壽生活的總綱。
對《黃帝內經》的數年研讀和實踐,彭健康的癌癥早已痊愈,并且各項體檢指標一年比一年健康。根據自身的經驗和感悟,他總結出了“養生十二訣”,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學習傳統:反復誦讀《黃帝內經》、《千金翼方》、《道德經》、《三字經》、四書五經等經典,以文化熏陶性情,學傳統開啟智慧。做人做事,感恩功德,如此才能胸懷開闊。功成身退,恬淡寡欲,尤其一些權勢人物,往往在退休后感到失落,“看淡”的心境就顯得更為重要。
二、認識人體:人生十歲,五臓始定;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三十歲,五臓大定血脈盛滿;四十歲,五臓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年50體重耳目不聰,年60氣大衰。
彭健康強調道:“隨著年齡增大,年老以后,身體各項功能會開始下降,這是正常的生理癥狀,但功能下降不代表會生病,更不代表會患上慢性病。”
三、 順應四時:法于自然,天人合一,順應節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盡可能依據一天四季天地變化,決定人的生活工作方式行為,例如睡眠,他每晚21時許上床,睡眠質量高,天明自然醒。
四、情志養心:心情平和,減少欲望,與學習傳統文化、功德善心密切關聯;其方式多樣,可看書,可釣魚,可品茗,可學書畫……
五、食飲有節: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結構最有益養生。彭健康介紹,自己每天早餐很豐盛,五谷粥、蒸雞蛋、蔬菜、花生、山藥等輪流搭配,晚餐則吃得簡單,通常只是一碗稀飯。中餐和晚餐之間會吃一個水果,晚上還會吃一點堅果。更重要的是,任何時候都堅持七分飽。
六、起居有常:人的睡眠至關重要的是晚上十一點到五點,要大致保持生活起居規律。家居環境要布置淡雅舒適。
七、勿枉勞作:房事勿勞,傳宗有道,養生有方,喜樂縱欲大害。工作勞作應該適度,不可“以妄為常”。體勞不倦,心勞不疲,皆不可過。
八、運氣動血(適量運動):運氣動血,因人而異,因時而安,因地而宜,因體而宜;
晨練太極、彎腰拉筋、收肛、叩齒轉眼;晚上多熱水泡腳、敲摩穴位。
九、謹慎醫藥:實時體檢、先養后醫、先中后西,增強自愈能力。8年來,彭健康沒吃過任何西藥,偶爾感冒等小疾,盡量通過飲食和生活調理。
十、三因制宜:每個人的體制不同,要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適應為上。“過去我體質總體濕熱,脾胃不好,但現總體平和,脾胃功能明顯好轉,睡眠好,二便正常。
十一、融入生活:養生也要“知行合一”,學得好更要身體力行,只談不行,不是正念養生。養生原本重在實踐,融入生活是全方位的踐行,是不斷深化的過程。
十二、大德長壽:《中庸》有云:“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觀古今長壽者,多有大德、多有仁愛,是身心完人的楷模。“保持一顆善心,心善則和,給乞丐兩塊錢,其實乞丐也給了你一個行善的機會。”
“我提倡‘健康養老’,而不是‘生存養老’,比如有的人活了100歲,但在病床上躺了十年,在輪椅上坐了二十年,這就沒有健康質量,只剩下生存了。從人性的角度,當然應該關懷,從生命的角度,這樣活著其實已經沒有意義了。”彭健康說到這里笑道,“所以要養老,科學養生不可少,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去煥發我們的‘第二春’。”
我們為什么活著?
——因為還有夢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的這首詩,打動了無數人的心。事實上,有著千年農業文化傳統的中國人,心里都有一個詩意的田園夢。2013年,5位湖北武鋼退休的老友,組團在新洲道觀河山里租下一套民房,并親手將其打造成一處“山間別墅”,準備在此養老,歸隱田園。
山間的日子,每天是被雞鳴叫醒的,晨曦透進窗欞時,61歲的諶鄂湘翻身起床,拿著柴刀背起籮筐準備上山拾柴。后院廚房里,老友蘆斯荒正在土灶邊生火做早飯。“多撿點回來,柴快用完了。”他招呼著。“曉得曉得。”諶鄂湘一邊答應,一邊轉身牽著山羊向山中走去。快8點時,他背著滿籮筐的干樹枝回來了。“怎么才回來?面都要冷了。”蘆斯荒指著土灶上熱騰騰的藕湯排骨面,讓諶鄂湘趕緊盛一碗。“跟你們帶了點零食回來。”諶鄂湘說著,將柴放進柴房,從兜中掏出一些野生板栗,“山上還有蠻多,明天再去摘。”
雖說退休隱居,但山中生活忙碌而充實。劈柴、做飯、種菜、喂雞、養馬、放羊……三人分工合作,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對他們而言,這樣的生活既是一種休閑娛樂,又能鍛煉身體。朋友寄養了一匹名叫“咖啡”的黑馬在這里。諶鄂湘說,“每天撿完柴喂完馬,騎著‘咖啡’在山坡上溜一圈,整天都有精神。”
大門前的院子里,盧斯荒費了好大的勁才抓到一只土雞,準備用來打打牙祭。來這里之后,他們養了30多只雞。“都是放養的,早上喂一遍,就讓它們上山找食吃。”喻建新說,他們用竹子搭了雞窩,每天都能吃到新鮮土雞蛋。“我們自己種菜,不夠時就去山腳下菜農那里買點。”蘆斯荒說,“自己養的雞、種的菜,吃起來格外香。”
山里的生活極其簡單,沒有現代化的電器設備,沒有城市里的誘惑喧囂,但在諶鄂湘和老蘆看來,這樣的生活才最充實。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喝喝熱茶、聊聊往事,心里的寧靜和踏實是外人難以體會的。諶鄂湘最難忘的是,他們搬進山里的第一個夜晚,大伙忙了一天,晚上圍坐在院子里,喝著熱茶隨意聊天,抬起頭就是漫天的星斗,在寧靜的夜空中還夾雜著幾聲蛙鳴。又到了夏天,現在他們幾乎都在這樣的景象中度過。
臺灣也曾有過五位敢想敢做的老人,都已年過80歲,在昔日好友的追悼會上相聚時,對著大家年輕時候在海邊的照片,勾起了他們騎摩托車環島旅行的夢想。雖然在照片中的7個人里面,有2人已經離開了人世。在6個月漫長的準備過程中,他們拔掉了吊針,丟掉拐杖,扔掉藥丸,積極鍛煉身體。最終穿上帥氣的機車裝,帶上兩位故去朋友的照片,毅然騎上摩托車,踏上了環島的旅程,用了十三天,完成了環島壯舉。最終,5個老人來到了年輕時候合影的海邊。他們舉著朋友的遺像,面朝大海,站成一排。就像年輕的時候一樣,依然是7個人,依然是這片海,沒有絲毫物是人非的感傷,只有夢想實現后的豪情萬丈。
片子的最后,出現了一個字幕:“我們為什么活著?”我們也可以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們為什么活著?我相信,很多人會一時答不出來,最后得出一個殘酷的真相:我們為了活著而活著。而片子給出的答案是——夢。沒錯,即使已經到了晚年,也會有夢想,或者年輕時沒有實現的夢想,現在可以重拾起來了。譬如,我們很多人都有過環游世界的夢,也許你會覺得,年輕時都沒去,現在哪還有力氣?不,不是沒有力氣,是你想不想,北京一對網名叫“花甲背包客”的老夫婦,就在64歲時,賣房去開始了環游世界的旅程,已自助游覽了歐洲、北美、南美等數十個國家,他們甚至只會幾句簡單的英語。
我們已經老了,活了一生,可不可以為自己而痛快地活一次?人生除了車子房子,是不是應該還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幸福,是不是應該有另外一種定義——它不是物質化的,而回歸本真,只是一種隨心所欲的感受?成功,可不可以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余生?
您有幾個老伴?
晚年能否多姿多彩,在于你有幾個朋友
我們注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獨生子女,且子女在外工作的家庭,當下的中國比比皆是,還在獨守寂寞,等候著兒女一年的幾次探望嗎?“一個人很孤獨”,“老無所依”,“不要人在天堂,錢在銀行”,早已是過時的說法。要認清:財富只是數字問題,名利只是短暫虛榮,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當個快樂享受晚年的人,人生就有如再度染上了春天的色彩,條件是:身體健康,有錢、有閑、有朋友,并且有自己專屬的空間。
您有幾個老伴(泛指老來可以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假設你的答案只有一個,很抱歉,說明你的支持網絡薄弱,生活十分退縮封閉;10個,不錯,生活相當充實;20個,恭喜你,這個保證你的生活多姿多彩。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如果把晚年生活的全部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恐怕要令很多人失望,這是把生活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沉重。在這方面,女性比男性做得好,看看城市中無處不在的“廣場舞大媽”就知道了,她們往往更喜歡到社會上活動,男性反而不愿意走出來。
老年人怎么擴大交際圈呢?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譬如跳舞、唱歌、書法、旅行、釣魚等,從親戚、同事、同學、公益組織、才藝社團等去收集老伴。除此外,你也可以進駐一個有趣的養老社區。譬如成都大邑的鶴鳴山,就有一個叫“共同家園·南山花溪”的養老公社。
用“南山花溪”總策劃孫總的話說,“我們打造的不是一個地產項目,而是一個理想田園的烏托邦。”我們前文提到田園生活,如果獨自去,難免會無聊,但想象一下,如果一群人一起歸隱田園呢?共同家園(co-housing)起源于丹麥,興盛于90年代的美國,其理念就是退休的老人一起合資買地,開墾家園、建筑屋舍,甚至親手制作家具,種植有機蔬菜,以低碳生活的理念,共建鄰里親情的和諧社區。現在,這種理念被引入了“南山花溪”。
在這里,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能在其他人的帶動下產生新的興趣愛好,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注重鄰里親情,通過組織一系列的生活會和定期的集體活動,培育成員之間的交際。這里居住的老人會常常一起聚餐,一起參加墾植會、書畫會、養生會、讀書會、電影沙龍等,慢慢形成對社區強烈的情感認同,建立共同的社區意識,這就是“共同家園”的含義。
在“南山花溪”,有養生康復、醫療救助的服務,也有供社員躬耕的有機農場,同時為社區供給安全的有機蔬菜、瓜果和鮮花。這里也沒有多少張床位的說法(這聽起來像是生病住院,而不是享受生活),而是幾個家庭一起分享的庭院。“共同家園”位于川西壩子的西緣,距成都市區僅僅60公里,周邊有壩子、河流、雪山、溫泉、森林、道觀、古鎮、美食,于是,一個田可耕、寺可游、亭可觀、山可爬、泉可汲的共同養老的田園“烏托邦”誕生了。
候鳥族與棲息地
——心若向往,隨處可棲
候鳥式生活,在退休族里變得越來越流行。我們追尋的,不僅是陽光和溫暖,還有不同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人生的真義,其實就在于體會不同的人事和地方,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如果你不想數十年如一日地生活,那趕緊走起來吧。
因為冬季陰冷潮濕,難見陽光,成都這座城市每到冬季,總有很多老人收拾行囊,走向他鄉,其中最熱門的一個去處,就是攀枝花的米易縣。這座小城,即便是冬天里,也陽光燦爛,溫暖如春。這里的人把“曬太陽”叫“烤太陽”,“烤”這個詞,用得實在生動。 隨著攀西高速的貫通,位居攀枝花和西昌連接線中間點的米易,已經成為攀西“陽光之旅”的重要節點。
孟昭勇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曾擔任過老年騎游俱樂部主任,退休以后有了空閑時間,他和老伴加入了蓉城老人候鳥族行列。每年六七月間,他會呼上三朋四友到涼爽的青城山下,尋一農舍小院,住上十天半月,躲避炎炎夏日。臨近嚴冬又相邀親戚朋友,或遠飛海南三亞,或奔赴西昌瓊海,像神話傳說中的夸父逐日一樣去追尋冬天的太陽。2012年初冬,聽到一位老候鳥介紹:“咱們四川就有一避寒的絕佳去處——米易,那里終年陽光明媚,空氣清新,保證你一到縣城,就立刻會感到溫馨與安寧。”于是他欣然而往,住了一個冬季。由于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加上菜農們的科學耕植,那里的蔬菜瓜果比許多地區早一個季節成熟,三九寒天,北方田野冰雪封地,而在米易綠色的田間卻是翠綠的豌豆、紅艷艷的西紅柿、密密麻麻的蔗林。
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誘惑著到來者的鼻子和嘴唇。在這里居住的多是成渝兩地成雙成對的銀發伴侶,他們在人生歷程的最后幾圈,避開城市的喧囂,回歸大自然,盡情享受著溫暖和安寧。吃過早餐,太陽出來了,有的老人沿著層層樓田菜棚側的水泥路爬向山頂,有的在曲曲折折的水渠邊漫步,有的到池塘邊垂釣,各取所好,各得其樂。而一天中最重要的活動,是午后的日光浴。坐在農家樂庭院的竹靠椅上,地上鋪的、身上蓋的全是金燦燦的陽光。
看著那湛藍湛藍的天空,似乎越來越大,越來越高了,像一個偉大哲人的博大胸襟,將整個天、整個地都溶于其中……這時自己的心情也不由得開朗起來,過去許多美好的事物都浮現在眼前:慈母撫養的恩情,兄弟之間的親情,摯友的患難之交,愛人的關懷與照顧,散步時擦肩而過的菜農對你微笑問好……許多善良的溫情銘記心中,歲月的滄桑與恩恩怨怨隨風而逝,城市的喧囂與煩惱,俱往矣。
候鳥族遷移短暫地遷移他鄉,棲息地的選擇,除了氣候,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將旅行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你是一個南方人,一直想去見識一下北國的天地,那盛夏時,你也可以到哈爾濱去住一段,順便游覽東北的名山江河;你是一個北方人,那你可以到春城昆明過一個冬季,可以到大理看一看蒼山洱海……
總之一句話:心若向往,隨處可棲。